更新时间:2023-04-17 18:42
巴厘岛(英文名:Bali Island),是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地区。西临巴厘海峡与爪哇岛相望,东隔龙目海峡与龙目岛相望,北临爪哇海,南濒印度洋。全岛面积约为5780平方千米,截止到2022年,岛上人口434万。岛的形状大致呈菱形,东西宽140千米,南北相距80千米。
巴厘岛由板块碰撞所产生的俯冲作用将海底沉积物抬升至地平线之上而形成。其地势东高西低,山脉贯穿。最高峰位于阿贡火山,海拔3140米。处于热带地区,气候为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河流多发源于火山,巴杜尔湖、布彦湖等火山湖景色宜人。岛上动植物种类丰富,棕榈种类多达数十种,更有数百种鸟类与各种海洋动物。
早在冰河时代巴厘岛就有人居住。公元10世纪左右,印度教文化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13世纪时,巴厘岛被信奉印度教的爪哇岛统治。16世纪时,荷兰人在巴厘岛实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厘岛被日本占领。1949年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成立,巴厘岛成为联邦之一。1956年改为印尼共和国,巴厘省成为一个省。进入20世纪,巴厘岛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岛。由于大量旅客的来岛,巴厘岛现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垃圾的处理和水资源的保护。针对垃圾问题,巴厘岛当地政府通过出台法律,呼吁公众自发行动等措施改善。针对水资源保护,巴厘岛正在探索能根本性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巴厘岛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主要的景点有:库塔海滩、金巴兰海滩、乌鲁图瓦断崖、乌布王宫、圣猴森林公园等。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全岛有寺庙12.5万多座,所以该岛又有”千寺之岛”的美称。巴厘岛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遐迩,享有”天堂之岛”的美称。巴厘岛的绘画、雕刻和手工艺品技术精湛,巴厘岛又有”艺术之岛”的美称。该岛古老的传统灌溉系统苏巴克201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记载巴厘岛的名字来源于铭文,相传公元914年一位名叫Sri Kesari Warmadewa的国王,他将该岛命名为”巴厘岛”,意思是祭祀、转世或奉献之岛。根据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南海地名汇释》,巴厘省在《爪哇史颂》《宋书》作婆利国或婆黎国,是中原地区最早有关巴厘的记载。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众多岛屿之一,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地区。巴厘岛东西长140千米,南北宽80千米,全岛面积约为5780平方千米,西为巴厘海峡,与爪哇岛相望,东为龙目海峡,与龙目岛相望,北临爪哇海,南濒印度洋。
巴厘岛形成于1500万年前,巴厘岛最古老的岩石位于乌拉坎,该岩石所在被称为乌拉坎地层。乌拉坎地层是巴厘岛形成的开始,源于海底火山作用。古老的海洋沉积物(包括珊瑚礁的堆积)随着时间的演变成为了岩石。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构造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俯冲作用将古老的海洋沉积物演变的岩石抬升到地平线以上,形成了巴厘岛。俯冲造成的欧亚板块局部变形促进了地壳的裂隙,导致了岛上火山的出现。
巴厘岛气候属热带气候,全年高温。10月至次年4月均温约为28°C,6月至9月受东南季风影响均温约为26.5°C-27°C。
受西北季风影响,分旱雨两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雨季结束后的一个月是巴厘岛最热的一个月。全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12-2月降雨量最大,月均降雨量为280-350毫米。旱季的4-10月降雨量最少,月降雨量低于100毫米。除此之外,在雨季巴厘岛易受热带气旋影响导致降雨量增加。受岛内多山地的地形影响,阴雨天气较多。又因为最高峰阿贡火山的东西走向影响,北部海岸比南部海岸降水多。
因地处热带地区,巴厘岛海水温度适宜,7-9月水温为27°C,11月-次年5月水温为29°C。
巴厘岛的形成源于大约2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岛上的地质结构主要以火山石为主,包括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岛屿的大部分表面都被火山岩浆覆盖。一些古老的沉积物仍然存在(超过100万年),而岛屿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被年轻的火山沉积物(不到100万年)覆盖,东北部有一些最近的熔岩区,这是由于火山灾难性喷发而形成的。
巴厘岛的地貌以山脉和火山为主,仅南部和北部沿海小部分地区是平地。有很多山峰海拔达到了1500米以上,山体斜坡大多非常陡峭,通常达到45°至60°。岛中部分布着从西向东延伸的山脉,这些山脉之间有火山群,即巴图尔山和阿贡山,以及火山默布克山、帕塔斯山、塞拉亚山;山脉以南地区地势较山脉以北平缓。最高峰是阿贡山,海拔 3140米,当地人称其为“世界之脐”,第二高峰是巴图尔山,海拔 2275 米。河谷是根据当时的条件形成的,V形河谷在坡度陡峭的溪流上游很常见。山谷的下游变得更宽,呈U形。在南海岸外,水下地形急剧下降,深度很大。而岛北部的海底坡度较低。
巴厘岛有两座高度活跃的火山,分别是巴杜尔火山和阿贡火山,其他十座火山在历史上没有火山活动,不再被认为是马小桃。巴杜尔火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火山,由两个尺寸为13.8乘10千米的火山口组和一个直径为7.5千米的圆形坍塌结构组成。几乎每四年爆发一次,但只有很小的火山灰爆炸。上一次喷发发生在2004年,喷发出火山灰并漂流到火山口周围。除了火山地貌,巴厘岛还拥有丰富的石灰岩地貌。这些石灰岩主要来源于古代海洋生物遗骸,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形成。巴厘岛的石灰岩地貌主要集中在岛屿的南部,比如乌鲁瓦图海神庙和坦邦灵冈圣泉寺。
巴厘岛的主要河流有帕克里桑河(Pakrisan river)、贝塔努河(Petanu river)、阿勇河(Ayung river)等。
帕克里桑河(Pakrisan river),河谷拥有多个考古遗址和古代寺庙,包括Goa Gajah(象洞)和Yeh Pulu。这些地点被巴厘岛印度教视为神圣的地方。
阿勇河(Ayung river)是发源于巴杜尔火山口的河流,自北向南注入乌布以北的巴东海峡。阿勇河是巴厘岛最长的河流,全长75千米,流域面积较小。
巴厘岛的主要湖泊有巴杜尔湖(Batur lake)、布拉坦湖(Bratan lake)、布彦湖(Buyan lake)。
巴杜尔湖(Batur lake)是一个火山口湖,是巴厘岛最大的湖泊,面积约18平方千米。
布彦湖(Buyan lake)是巴厘岛第二大的湖泊,约4.5平方千米位于贝都火山口北边。
巴厘岛植物种类繁多,酸角是一种典型的巴厘岛树,主要分布在北海岸。在南部海岸线分布有银荆、火树和红树林。椰子和各种竹子也在岛上随处可见,在巴厘岛发现的棕榈科种类多达十二种。花卉最常见的是芙蓉、红花三角梅、茉莉和睡莲。
巴厘岛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有各种猴子、花面狸、吠鹿和老鼠。岛上有300种鸟类,包括、蓝翠鸟、海鹰、白鹭、杜鹃、麻雀和濒临灭绝的巴厘八哥。巴厘岛也是世界著名的珊瑚三角区的一部分,该三角区是地球上海洋物种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有海豚、鲨鱼和曼波鱼等各种物种,仅在该地区就有超过500种造礁珊瑚物种,已确认共有406种造礁(造礁)珊瑚物种。巴厘岛还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绿海龟,如玳瑁、绿海龟等。
西巴厘岛国家公园占地190多平方千米,以其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而闻名,从红树林沼泽、大草原到珊瑚礁。是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家园,其中一些是该地区特有的。西巴厘岛国家公园成立于1941年,是荷兰殖民时期的自然保护区。该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巴厘椋鸟种群,并保护其他重要的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红树林、沿海森林和低地到山区森林。致力于保护国家公园内丰富的动植物群多样性。这包括保护现有物种、恢复真实性、增加种群数量和促进遗传多样性。
根据在森美兰(Sembiran)村(巴厘省北部的一个村庄)中发现的石斧判断,早在冰河时代,就有人居住在巴厘岛。在巴厘岛西部的塞基克发现了更复杂的石器、农业技术和陶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
铭文是巴厘岛最早的书面记录,可以追溯到9世纪。公元10世纪左右,印度教文化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对巴厘岛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影响。巴厘岛国王乌达亚纳(Udayana)与东爪哇省的玛亨德拉塔(Mahendratta)公主结婚。他们的儿子埃尔兰加(Erlangga)出生于公元991年左右,后来继承了爪哇王国的王位,并将爪哇和巴厘岛合并在一起。1284年,巴厘岛被辛哈萨里(Singhasari)王国的统治者克塔尼加拉(Kertanegara)征服,直到世纪之交。巴厘岛在乌布以东的国王贝道鲁(Bedaulu)的统治下进行了自己的统治。
13世纪时,巴厘岛被信奉印度教的爪哇岛统治。种姓制度传入巴厘岛,反抗者逃至偏远山区,他们的后裔如今被称为巴厘岛阿加(Bali Aga)或巴厘岛穆拉(Bali Mula),字面意思是”土著巴厘岛人”。
16世纪伊斯兰教侵入爪哇岛,1515年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打蓝国王朝所灭亡,爪哇岛大批印度教徒移民巴厘岛,两地区文化融合推动了巴厘岛繁荣发展。瓦图仁恭 ,也被称为德瓦阿贡(Dewa Agung)(意为”伟大的神”),于1550年成为国王。在此期间,巴厘岛出现了黄金时代。巴厘岛的衰落始于瓦图仁恭的孙子迪马德贝克贡(Di Made Bekung)失去了布拉姆班岸(Blambangan)、龙目岛和松巴哇岛。迪马德贝克贡的首席部长古斯蒂阿贡马鲁蒂(Gusti Agung Maruti)最终叛乱,并于1650年至1686年间统治,随后他被迪马德贝克贡的儿子德瓦阿贡詹贝(Dewa Agung Jambe)杀害,德瓦阿贡詹贝随后将宫廷迁至克隆崆(Klungkung)。
直到15世纪末,来自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和英国的探险家在寻找利润丰厚的香料岛屿时遇到了巴厘岛,巴厘岛才为欧洲人所知。巴厘岛在地图上被标记为Balle、Ilha Bale或Java Minor。16世纪时,荷兰人的殖民统治扩张至印度尼西亚,他们称巴厘省为”小荷兰”,意图在巴厘岛实行殖民统治。18-19世纪,巴厘岛的控制权从荷兰人转移到法国人再到英国人,最终回到了荷兰人手中。1849年5月20日,在经历了多年的统治和苦难之后,卡朗阿森的巴厘岛人进行了普普坦仪式自杀,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屈从于荷兰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巴厘岛被日本侵占。
1949年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成立,巴厘岛成为联邦之一。1956年改为印尼共和国,巴厘成为一个省。印尼中央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巴厘省因保存印度教的文化和信仰而成为一个比较独特的省份。20世纪中,在印尼共产党的领导下,巴厘岛爆发了反对种姓制度的抗争,失败后有8万名巴厘岛的共产党员和支持者遭到了印尼人的屠杀。
20世纪初期,莱昂纳多·比滕考特游客发布了拍摄的衣着暴露的巴厘女性的照片,使得巴厘岛受到了国际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量荷兰游客来到巴厘。1963年阿贡火山喷发,导致数千人死亡,影响了巴厘的旅游业。20世纪末期,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法尔松在巴厘岛拍摄的冲浪短片为巴厘岛吸引了大量游客。2002年10月12日在巴厘岛库塔地区发生了恐怖炸弹袭击,爆炸事件共发生三起,其中两起发生在库塔地区热门夜总会附近,另外一起发生在美国驻登巴萨领事馆外。该事件被媒体称为东南亚”9·11”事件,直接造成了巴厘岛旅游业的衰退。
爆炸事件过去后,巴厘岛主动承接国际会议,2007年12月,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再如2010年主办国际地热大会,2012年承办EAS,2013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等以展现巴厘岛的安全环境,恢复旅游业发展。2017年阿贡火山的多次喷发影响到了巴厘岛的旅游业,当地人的收入受到影响。2020年G20第十七次会议在巴厘岛召开。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省份,省会是登巴萨,全省下辖8县1市。主要地区有乌布、库塔等。
登巴萨(Denpasar)市是巴厘省的省府。登巴萨市面积127.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2.3%。历史上为巴东王国的首府,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将登巴萨视为殖民地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到了日本的侵略。1958年,在印都尼西亚获得独立后,登巴萨市被确立为巴厘省省府,1992年与巴东县分离,成为独立的市级行政区。登巴萨为巴厘省主要的行政区和商业区,也是当地最早开发旅游业的地区。虽然后来巴厘岛旅游酒店业在库塔及努沙杜瓦等区域得到更大的发展,但登巴萨由于位于巴厘岛南北交通的要道,仍是巴厘旅游业的主要枢纽区域。
乌布(Ubud)区是巴厘岛艺术文化重地,也是巴厘岛的圣灵之地。位于登巴萨以北约25千米。主街Jalan Raya Ubud横跨镇东西,沿街分布着手工艺品商店,销售的商品精致美丽,种类从木雕、石雕、蜡染布到绘画等等。
库塔(Kuta)区,位于巴厘岛南端。巴厘岛的国际机场就位于库塔地区。库塔以冲浪和夜生活闻名,库塔海滩被称为巴厘岛最美丽的海滩,巴厘岛海神庙也在库塔区的沿岸海边。
截至2022年,巴厘岛的人口约为434万人。居住在巴厘岛的人大部分是巴厘人,占人口的90%。其他民族包括爪哇猿人、巴利加人和马都拉人。2005年的一项脱氧核糖核酸研究发现,大约84%的巴厘岛人是南岛人后裔,12%是印度裔,2%是美拉尼西亚裔。
巴厘岛上大多是巴厘人,官方语言为印尼语。本土语言为巴厘省语。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列颠百科拼图的使用也较广泛。
巴厘省岛上约有400万居民,其中约90%人口信奉印度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截至2022年巴厘全省86。9%为巴厘省印度教徒,穆斯林占10%。虔诚的宗教信仰深深地融入各个生活层面,支配了当地人的生活形态与思想。早在公元4-5世纪时,印度教就随着海上贸易传入了印尼爪哇和西加里曼丹。爪哇岛的佛教王国夏连特拉时期,来自印度和爪哇的移民陆续将印度教带到巴厘。在此之前,巴厘省人祭祀对象是”祖先和族群知名人物的灵魂以及自然力量”。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主宰着原著民的精神世界。印度教在此与巴厘本土文化相融合并被当地人接受。16世纪前后,伊斯兰教的传播中断了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亚,特别是爪哇岛的发展,大量印度教逃入了巴厘岛,而巴厘岛相对孤立的自然条件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条件使得印度教在此扎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巴厘印度教。
巴厘省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同于印度,阶层关系主要遵照本地传统而不是印度教教规处理,种姓之间的矛盾没有印度那样尖锐,种姓差异只体现在规则和禁忌当中。在教徒修行方面,巴厘省教徒并不主张苦修,冥想、瑜伽、善行较受认可。而最重要的是礼敬偶像,教徒对神像的沐浴、熏香、供养、凝视和接触都被视为日常取悦神灵和祈福的有效方式。
巴厘的印度教信仰万物有灵。每一事物都有正邪两个方面,大智者能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保持均势。
巴厘岛是巴厘省主要的部分,2023年,巴厘省实现地方生产总值约合47.6亿美元,人均地方GDP约合4086美元。巴厘岛省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玉米、椰子和咖啡,农业生产多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一方面给岛上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出口贸易,Yeezy和咖啡是巴厘岛主要的出口产品。
旅游业为巴厘省支柱产业,在疫情爆发前,旅游业收入占地区年均生产总值的60%。2019年,旅游业直接占到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的5%,创造了183亿美元的收入,提供约50万个工作岗位,占全岛劳动力总数的一半。2023年,到访外国游客达527万人次,其中,澳大利亚游客最多,达132万人次;其次为印度,44万人次;中国游客位居第三,为28万人次。巴厘省酒店业发达,2022年全省有星级酒店49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3家、四星级酒店139家,主要集中在巴东县的努沙杜瓦、库塔和金巴兰,登巴萨市的沙努尔及吉安雅县的乌布等区域。全省有416家旅行社,3245家餐厅。
2022年,巴厘岛省出口额6.17亿美元,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主要出口海鲜、珠宝饰品、非针织成衣等;进口额826937万美元,主要进口来源国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主要进口产品为机电产品、机械及其零部件、芳香油、香水和化妆品等。
巴厘省岛的交通网络建设兼顾各方使用,其一是针对游客在岛上的出行服务,巴士、出租车、自行车等简单的出行方式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其二是针对海外游客抵岛线路设置,巴厘岛有着强大的航空港配置。岛上的机场位于库塔区,是印度尼西亚第三繁忙的国际机场。其三是海运港口,保证了岛内岛外的物资输送以及岛屿之间的往来。
由于岛屿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化和经济发展,巴厘岛的道路基础设施非常独特且多样化。公路网横跨全岛,连接主要城市、旅游目的地和乡村地区。然而,城市地区公路铺设良好,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却较差。另一方面,巴厘岛中部和北部地区丘陵山地较多,这里的道路可能狭窄、蜿蜒,在雨季有山体滑坡的危险。巴厘岛的首条海上高速公路于2013年APEC峰会前夕通车,连接了努沙杜瓦(Nusa Dua)与乌拉莱(Ngurah Rai),全线长12.7千米。
巴厘岛国际机场——伍拉·赖国际机场(Ngurah R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三字代码:DPS),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主要国际机场,距离登巴萨市中心13千米,服务于登巴萨大都市区和巴厘岛。巴厘岛国际机场拥有两个航站楼,一处用于国际航班,一处用于国内航班;它每年为超过23,000,000名乘客提供服务。新的国际航站楼于2013年启用,翻新后的国内航站楼于2014年重新开放。新航站楼设有62个值机柜台、扩大的免税购物和餐饮区,以及十个登机口登机桥。有包括新西兰航空、亚洲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国泰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开设航线满足岛上需求。该机场以在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期间与荷兰人作战的巴厘岛英雄古斯蒂·伍拉·赖(I Gusti Ngurah Rai)的名字命名。
巴厘岛有众多港口满足航运需求。主要港口有八丹拜港(Padangbai Port)(与吉利岛以及西努沙登加拉龙目岛的渡轮连接)、贝诺瓦港(Benoa Port)、吉利马努克港(Gilimanuk Port)(与爪哇岛的渡轮连接)、萨努尔港(Sanur Port)(与帕尼达岛、蓝梦岛、金银岛以及吉利岛的轮渡连接)。
贝诺瓦港(Benoa Port)是巴厘岛的港口之一,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伍拉·赖国际机场。这个港口的位置在登巴萨以南,是国际游轮和其他贸易船只休息的地方。该港口自1924年以来一直运营,目前正在不断发展。印尼政府不断完善这个港口设施,以便做好迎接乘坐世界一流游轮的外国游客到来的准备。政府使用这个港口来装卸国内和国际贸易的船舶,而另一部分则用于游轮停靠。
巴厘岛的许多小餐馆都用塑料袋来提供软性饮料给游客,而巴厘岛的大部分垃圾是不会被回收的,少量塑料制品会被焚烧,另一部分塑料制品则未经处理就被倾倒进河里。巴厘岛没有一个全岛范围的系统来处理所有垃圾,这意味着因旅游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量垃圾无法得到合理处理。一旦雨季到来,这大量垃圾就会被冲入河流和海洋,从而造成污染。
水安全是巴厘岛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巴厘岛每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200毫米,但真正威胁巴厘岛水资源现状的是过度用水。印尼环境与林业部宣称巴厘岛的400条河流中有260条已经干涸。地下水储量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不足其正常容量的20%。地下水储量的减少造成了海水的倒灌,海水渗入地下含水层,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进而影响了农业灌溉。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的主要原因就是岛上的旅游业发展使用了大量水,据估计,一般游客的用水量是巴厘岛本地人平均用水量的三倍。
针对垃圾问题,巴厘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如塑料袋征税,环境保护教育等措施来解决。而更多的社会组织呼吁自发的行动以减少垃圾,保护巴厘岛的环境。
针对水资源危机,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增加供水量。现代的逆渗透海水淡化厂需要的能源和产生的浓盐水都更少。浓盐水中还含有矿物质、化学物质和盐,都可以提取出来以供使用。虽然利用海水淡化可能会减少巴厘岛面临的水资源压力,但随着供水限制的解除,这也可能导致用水量增加,不能根本性解决水资源危机。如果印度尼西亚坚持大力发展旅游业,那么出台政策推进节约用水和投入技术促进废水回收才是长期之策。
巴厘岛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有“天堂之岛”、“诗之岛”、“神仙岛”等美誉。著名的景点有巴厘岛海神庙、库塔海滩、金巴兰海滩、情人崖、圣泉寺、百沙基母庙、阿贡火山等。海神庙建于海滩巨岩上,为岛上一大著名景观。百沙基母庙是巴厘岛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印度教庙群。此外,巴厘岛还有巴厘野生动物海洋公园、巴厘省鸟园、努沙公园、天谭剧场等主题景点。
巴厘岛海神庙(Tanah Lot)位于巴厘岛的西南边,距登巴萨约20千米,是印尼巴厘岛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始建于16世纪,一种说法是爪哇岛一僧侣运用法力将巨石移到海边,并在巨石之上修建庙宇。并将自己的围巾变成了保护神庙的海蛇亚科。还有一种说法是爪哇一祭司路过此地时,被海中巨石所吸引,认为此地灵气汇集,于是在巨石之上修建了这座神庙,巨岩之下的海蚀洞里有保护神庙及人民的海蛇,是海神的化身。海水涨潮时,巴厘岛海神庙与陆地分开,神庙被海水四面包围。退潮后露出平坦的礁石,印度教在履行仪式后,可登上神庙。游客只能在岸边近距离观赏。
库塔海滩(Kuta Beach)号称巴厘省岛最美丽的海滩,也是巴厘岛最著名的戏水场所。海滩风急浪高,适合冲浪
金巴兰海滩(Jimbaran Beach)是一个位于巴厘岛南部的海滩,因为狭长的走向而得名。这里的日落如画一般,以落日海景闻名。海鲜餐厅和海鲜大排档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
乌鲁瓦图断崖(Uluwatu)又称”情人崖””,位于巴厘岛最南端,高275米。”情人崖”的名字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却受到父母的阻挠,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在此跳海殉情。从此,到巴厘岛的青年男女都怀着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到此游览,期待爱情能够美好长久。断崖上修建着乌鲁图瓦庙,始建于11世纪,是巴厘岛六大神庙之一。
圣猴森林公园(Sangeh 猴子 Forest)位于乌布,是豆蔻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中有众多古树,当地人认为古树中有神灵,所以会在古树下设祭台或者神龛来进行祭祀。公园中还有一处建于17世纪的神庙,巴厘人认为猴子是印度神话中神猴哈努曼的部下,所以修建神庙供奉园中猴子,以防止猴子对农作物的破坏。
巴杜尔火山(Mount Batur)是巴厘岛第二大火山。坐落于巴厘岛阿贡火山的西北部,高约1717米,深600米,是一座具有双层火山口的活火山。形成于23670-28500年前。火山大规模的喷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的同时,也使得周围的土地肥沃起来,为此地栽培柑橘属、香蕉、咖啡、椰子等作物提供了自然条件。
阿贡火山(Mount Agung)是巴厘岛最高峰,海拔3140米,是一座活火山,因此有”世界的肚脐”之称。巴厘省人认为,阿贡火山是圣山,是众神所在之地,神灵在高处俯视和保佑着巴厘岛的一切。山脚下印度教庙宇——百沙基神庙(Besakih 寺院)。爬到阿贡火山顶峰,就能俯瞰巴厘岛全貌。为此,阿贡火山也被称作”巴厘省塔”。
圣泉寺(Tirta Empul Temple)位于巴厘岛中北部,已有上千年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完整,清晰体现巴厘印度教庙宇的特点。圣泉的传说来源于印度教神话。据说英特拉神和马亚连那瓦魔王在正邪对战时,英特拉神为了让被魔王毒死的村民起死回生,以大地之杖敲击地面使不死之泉涌出,进而让被魔王毒死的村民起死回生,帮忙擒服魔王。巴厘岛人民认为用圣泉水沐浴可以得到神灵庇护、去除疾病、净化心灵,还能带来好运。
乌布王宫( Puri Saren Agung)位于乌布两条主街的交汇处,始建于16世纪,据说为乌布王朝聘请著名艺术家兰帕德规划设计。王宫对面有神庙乌布水宫,也称女神庙。
巴厘省岛也有种姓制度,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Wesias(类似”吠舍”)、首陀罗这四个大种姓,没有印度那么多的小种姓。在巴厘岛,不同种姓之间有着不同的方言。所以,只要通过对话,就能知道对方的种姓。巴厘岛的种姓制度已经废止,但印度教文化流传了下来。相比印度尼西亚全国的伊斯兰教文化,巴厘省岛的印度教文化是特别的。
佳美兰(Gamelan)音乐最早起源于中爪哇省,后来逐渐流传于整个印度尼西亚,特别是爪哇岛与巴厘岛。这是一种以旋律性的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形式,这种乐队演奏的音乐也就称之为”佳美兰”。乐队中的乐器花样繁多,基本分为旋律乐器和节奏乐器,旋律乐器有包南、列巴布、甘邦、苏灵笛等。节奏乐器主要为铜和锣。早在公元8世纪的佛塔上便有佳美兰乐器的图形,至15世纪时已发展成为有规模的大型乐队。巴厘岛的佳美兰音乐常常与当地的民间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多以民间故事为原型,音乐风格较为粗犷,充满生活气息。
巴厘省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是印度尼西亚民族舞蹈中的奇葩,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巴厘岛人认为舞蹈是一种与神沟通的形式,无论是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还是生辰庆贺,都不能没有舞蹈。在甘美兰的伴奏下,舞者以夸张的肢体语言讲述着古老的传说,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勒贡舞(Legong),多以《罗摩衍那》为表演题材。勒贡舞是巴厘岛印度教神舞,相传为神女所跳天界之舞。19世纪下半叶,勒贡舞在巴厘省岛宫廷中流行开来。随着时代发展,不同类别的勒贡舞被编排出来。宫廷勒贡舞,于2015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厘的绘画、雕刻和手工艺品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因此巴厘岛又有”艺术之岛”的美誉。巴厘的绘画别具一格,大都是用胶和矿物颜料画在粗麻布或者白帆布上,主题取材于田园风光和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位于岛中部的鸟穆是绘画中心,博物馆内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巨幅画作。巴厘岛有特色的雕刻工艺,木雕村马斯聚集了全岛最优秀的雕刻师。其中用于传统舞蹈表演的面具雕刻手艺最为传奇。木雕面具表情夸张,形态各异,。蜡染是古代印度尼西亚的一种工艺,色彩丰富,设计精致,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巴厘岛的蜡染与各国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苏巴克代表巴厘岛的一整套稻田水利管理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巴厘省岛地处热带,全年适宜水稻种植,活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使得土壤肥沃,火山湖沿着山势形成小溪河流,当地人沿着水路开垦梯田,在梯田间修筑引水渠来灌溉田地。一条主要的共用的水渠联系起来了沿途的家家户户,他们自发组成一个苏巴克,定期举行会议,商议协调农耕时间,共同维护水利设施,研究产量的提高。巴厘省先民在水源地旁广泛修建庙宇,定期举办仪式。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传承,如今的巴厘省人更多地借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每隔105天,苏巴克成员在水神庙中举办庆典,对应新一季水稻种植的开始。位于巴图卡鲁火山东麓的嘉迪卢维梯田是巴厘省岛最古老的梯田之一,以平缓开阔的地势闻名。
在巴厘人看来,人类居于自然之中,而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自然领域”、”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被视为构成宇宙的三要素,三者和谐共生。而苏巴克的灌溉系统凝结了三要素,是”幸福三要素”的集中体现。2012年,苏巴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全名为”巴厘省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思想的苏巴克”。
巴厘岛的居民会在自己屋中设置一个神圣的方位,以便日常供奉。但是对于宗族的聂氏宗祠以及整个村子的寺院,仍然照旧膜拜供奉。此外,还有众多的大型庙宇,由巴厘全岛的居民共同进献香火。每座寺院和庙宇都有固定的祭日,祭典当天必须供奉许多物品。男人负责布置祭典会场,女人负责准备丰富的供品。祭祀的日期是根据当地的历表确定的。在巴厘岛,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举行庆祝仪式,出生三个月或六个月的入世礼、少女初潮的祝福、成人的证礼、结婚的典礼以及入土的葬礼等,都会有隆重的仪式。
马来半岛曾经生活着一种红原鸡,好斗成性。被驯养后仍然很好斗,用这种鸡来取乐的游戏就是斗鸡的起源。在巴厘省印度教的文化中,斗鸡作为整个祭祀的压轴部分,一方面是为了消灾,另一方面是为了祭祀神灵。随着时间的发展,斗鸡逐渐成为了男人间的一种赌博娱乐。
巴厘岛的丧葬仪式十分隆重盛大,。受印度教影响巴厘岛人相信灵魂与来生,他们认为过度悲伤会影响灵魂升天。他们的习俗是庆祝死亡。巴厘岛人认为未经火葬的死者灵魂污秽不堪,将成为徘徊人间的厉鬼,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在人死后第42天会举行火葬。夜幕降临时将尸体焚烧,乐队奏乐,载歌载舞,。最终在祭司祈祷下,把骨灰抛进大海。巴厘岛人认为把骨灰撒入大海是对死人的最高礼仪,也是魂之所归。整个葬礼宣告结束。
巴厘岛多样化的美食选择归功于其独特的文化。巴厘岛美食融合了印度尼西亚、印度 、中国和欧洲的影响以及自己的传统烹饪方法、食材和香料。菜品的特点是采用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新鲜食材,加以辣、甜、酸、咸等独特口味。
”脏鸭”名字的由来,通常有两个说法:一是鸭子散养在水稻田里,常常搞得浑身泥巴,脏兮兮的;二是鸭子在烹制过程中,经过油炸、烧烤,表皮看起来颜色重,所以被称为”脏鸭”。
糊状的肉泥裹在竹签上进行烧烤。配上巴厘特色酱汁,其味道大多微甜、微辣。根据肉的不同,也分为鸡肉串、猪肉串等不同种类。
生料的原料主要是大蒜、小洋葱、红辣椒和青辣椒,配以盐、油、虾酱和柠檬汁与鸡肉相拌而成。
许多早市、夜市都会有卖烤乳猪饭,在乌布皇宫附近的市场里,摆满了猪血条、猪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