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 :非洲东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

更新时间:2023-07-13 10:03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斯瓦希里语: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英语: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简称坦桑尼亚(斯瓦希里语:Tanzania;英语:Tanzania),是位于非洲东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国土总面积94.5万平方千米,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桑给巴尔使用阿拉伯语),首都多多马市(Dodoma)。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总人口61741120人。

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大陆主体)和桑给巴尔群岛两部分组成,地势总体上东南低、西北高,境域北部与肯尼亚交界处的乞力马扎罗山(Mount 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之称;地处低纬,全境属热带气候,包括热带草原、热带山地、热带海洋性气候。坦桑尼亚境内湖泊和河流众多,是非洲内陆水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非洲第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的55%、第二大湖泊坦噶尼喀湖的50%、以及第三大湖泊马拉维湖的5%。坦桑尼亚的生物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上受威胁物种总数排名第11位(在非洲大陆排名首位)的国家,约三分之一的国土用作国家公园、动物和森林保护区,共有872个受保护区域,其中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最早建立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因动物大迁徙而闻名。

考古学家认为坦桑尼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1万年前的后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可能是讲科伊桑语的狩猎采集者。公元前10世纪左右,库希特人为坦桑尼亚带来了农耕文化,随后班图人和尼罗特人迁入。坦桑尼亚在公元前就已经同阿拉伯波斯等地有贸易往来,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波斯人大批迁入,公元8世纪或9世纪,斯瓦希里海岸的一些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于10世纪末建立过伊斯兰王国,波斯人曾在非洲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和桑给巴尔建立桑给帝国。12世纪末,东非沿海地区已经建立起商业体系,阿拉伯人开始从事奴隶贸易。桑给帝国于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16世纪初被西班牙征服。150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桑给巴尔岛,18世纪-19世纪中期属阿曼统治。1886年坦噶尼喀大陆划为德国势力范围,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保护国”,后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英国“托管地”。20世纪60年代,坦噶尼喀、桑给巴尔先后独立,1964年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尼雷尔(Nyerere)任开国总统。1995年10月,坦桑尼亚举行首次多党大选。2021年3月19日,萨米娅·哈桑成为坦桑尼亚第一位女总统。

坦桑尼亚属于中低收入世界经济体,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年粮食勉强自给,工业生产技术低下,日常消费品需进口。近十年,坦桑尼亚经济平均增长率约7%,在撒哈拉以洲名列前茅,制造业、矿业和旅游业发展强劲,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持续增长。尽管总体基本稳定,但坦桑尼亚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和人才匮乏等长期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坦政府执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同时密切与西方捐助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谋求吸引外资、减免外债和获得更多援助。2022年坦桑尼亚国内生产总值757.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2美元,外债总额278.36亿美元,外汇储备50.9亿美元。2021年,坦桑尼亚人类发展指数为0.549,在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60位。

坦桑尼亚是个多民族国家,文化较为多元。文学、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是坦桑尼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阿卜杜拉-拉扎克·古尔纳就出生于桑给巴尔岛。境内共有7处世界遗产,包括孔多阿岩画遗址桑给巴尔石头城、基尔瓦基西瓦尼遗址和松戈姆纳拉遗址等。坦桑尼亚致力于推进世界的发展、和平和稳定,通过各种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是联合国、英联邦、非洲联盟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的成员国。

名称

“坦噶尼喀(Tanganyika)”这个名字源自斯瓦希里语单词tanga(“航行”)和nyika(“无人居住的平原”、“荒野”),创造了“荒野中航行”的短语。有时它被理解为指坦噶尼喀湖。“桑给巴尔(Zanzibar)”一词来自阿拉伯语zanjibār(زنجبار),而zanjibār又来自波斯语zangbâr(زنگبار),是Zang(زنگ,“黑色”)+bâr(بار,“海岸”)的复合词。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立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为现国名。“坦桑尼亚(Tanzania)”这个名字是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这两个国家的名字组合而成的,由两个国家名称的前三个字母(“Tan”和“Zan”)和后缀“ia”组成。

历史

史前时期

早石器时代

从1924年起,考古学家先后在非洲发现了7类南方古猿化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他们普遍认为,坦桑尼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1931年,英国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Louis Leakey)在坦桑北部奥杜瓦伊(Olduvai)峡谷发现了一个早期骨架,断定是非洲最早的古代人类的骨架。1959年,经过近30年的艰苦发掘,英国古人类学家玛丽·李奇(Mary Leakey)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个似人似猿、近乎完整的粗壮型南方古猿的颅骨和一根小腿骨,同时还发现了石器,将南方古猿命名为“鲍氏东非人”,经测定确定“鲍氏东非人”生活在175万年前。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石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石器,其年代距今250万—300万年,属非洲早石器时期。1963年,乔纳森·利基(Jonathan Leakey)发现了生存于178万年前的“能人”。1974年,玛丽·李奇的研究小组在莱托利(Laetoli)发现了12颗人的牙齿和颌骨,其年代测定为距今350万—375万年,1976年他们发现了一组距今约340万—380万年的脚印,认定这些脚印是人类直立行走时留下来的,因此这一脚印化石成为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最早证据。

中石器时代

坦桑尼亚北部的蒙巴洞穴(Mumba Cave)包括一个中石器时代(MSA)至晚石器时代(LSA)的考古序列。中石器时代代表了非洲的一个时期,许多考古学家认为现代人类的行为起源于这一时期。他们普遍认为,从奥杜瓦伊峡谷迁移到非洲及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由于长期生活的区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他们在智人阶段后期(距今约5万年)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具有某些遗传性状的人群,大致划分为四大人种,即蒙古人(或称黄种人)、高加索人(或白种人)、尼格罗人(或称黑种人)和澳大利亚人(或称棕种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尼格罗人分为班图人、苏丹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

晚石器时代和田园新石器时代

坦桑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居民可能是讲科伊桑语的狩猎采集者。坦桑尼亚原始人群的石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有了石制刀片、锯子和其他工具,在语言产生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生产和生活有了进步,而且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坦桑尼亚有许多中石器时期后期和晚石器时期的遗址,在这些遗址中有大量岩石壁画,坦桑尼亚岩画是非洲岩画中最古老的,现已发现的岩画创作时间距今1.9万-2.6万年,为中石器晚期或晚石器早期的艺术品。

大约4000至3000年前的田园新石器时代,以牛、绵羊、山羊和驴为生的牧民从北方进入坦桑尼亚。这个时期已知有两种考古文化:稀树草原田园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埃尔门泰坦文化。卢克斯曼达(Luxmanda)是坦桑尼亚最南端的、也是最大的已知田园新石器时代遗址。

铁器时代

大约2000年前,班图人开始从西非迁徙而来,这一系列迁徙被统称为班图扩张。这些族群带来并发展了炼铁技术、农业以及新的社会和政治组织理念。他们吸收了许多先于他们的库希特人,以及大部分剩余的讲科伊桑语的居民。后来,尼罗河的牧民也来到了这里,一直到十八世纪,这些牧民还在不断移民到该地区。

坦桑尼亚最重要的铁器时代考古遗址之一是位于大裂谷的恩加鲁卡(Engaruka),以其灌溉和耕作系统而闻名。

早期历史

内陆地区的早期历史

公元前10世纪左右,埃塞俄比亚库希特人(Cushite)为寻找土地和草地南下,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肯尼亚进入坦桑尼亚,为坦桑尼亚带来了农耕文化。据说,库希特人在公元500年左右就已经使用铁器。

班图人(Bantu)为了寻找耕地,开始南迁,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开始进入坦桑尼亚,并从坦桑尼亚向南部非洲继续迁移。在班图人向东非和南部非洲迁徙的浪潮中,聚集在坦桑尼亚境内的科伊桑人,绝大部分被迫退出坦桑尼亚,向南部非洲退去,小部分被班图人“征服”或同化,极少数则留居在不利于农耕的地区。坦桑尼亚历史学家萨顿认为,现在坦桑尼亚境内的桑达维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就是班图人大迁徙时留下的科伊桑人的后裔,是坦桑尼亚最古老的土著人。考古发掘证明,7世纪时,早期进入坦桑尼亚的班图人已经掌握冶炼和打铁技术,铁器代替了石器,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在铁器时代已经开始进行盐的贸易和地区之间的交往。

中世纪,以畜牧业为生的尼罗特人开始自白尼罗河上游(今南苏丹)沿东非大裂谷东缘南下,经肯尼亚进入坦桑尼亚北部地区。从公元前1000年前后到公元16世纪前后,先后有三支尼罗特人(Nilotes),分别是卡伦津人(Kalenjins)、卢奥人(Luo)和游牧民族马赛人(Maasai)进入坦桑尼亚,马赛人的迁入对以后坦桑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世纪初,非洲南部的祖鲁人(Zulu)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但由于内部矛盾,一支祖鲁人开始北上,进入坦桑尼亚南部的鲁伍马省(Ruvuma)和伊林加(Iringa)省,他们征服了当地一些部族并留在那里,给坦桑尼亚带来了“南班图农耕文化”和“建立军事力量,保卫民族安全”的思想。如今生活在坦桑尼亚南部的恩戈尼人(Ngoni)就是这支祖鲁人的后裔。

东部沿海早期历史

在公元纪元前,今日西加里曼丹岛上的一支惯于航海的马来族就来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他们带来自己的农耕文化、稻谷和椰树种植技术。公元元年前后,一些印度人乘船经印度洋来到这里同当地人做生意。公元1世纪,阿拉伯人也来这里经商。到5世纪,班图人从内地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他们中还有人乘坐独木舟,穿过宽36千米的海峡,抵达桑给巴尔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与此同时,印度人和苏门答腊岛商人也开始到桑给巴尔岛和东部沿海地区定居。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向外扩散,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来到东非沿海地区。7—8世纪,大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移居东非沿海地区(包括桑给巴尔岛等)经商,到基尔瓦岛的外来移民也越来越多。公元8世纪或9世纪,斯瓦希里海岸的一些人就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975年,波斯设拉子王子哈桑·伊本·阿里(Hasan ibn Ali)为躲避战乱来到东非沿海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阿里家族逐渐征服并统一了北起拉穆岛(在今肯尼亚境内)南至科摩罗岛的东非沿海诸岛,在东非沿海建立了以基尔瓦为首都的桑给帝国。桑给帝国建立后,许多阿拉伯人、设拉子人和印度人,都到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基尔瓦和桑给巴尔岛等岛上定居和经商;在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和桑给巴尔岛等沿海岛屿以及整个东非沿海地区,很快就建立起一些贸易站和居民区。到12世纪末,东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基尔瓦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东非沿海地区已经建立起一种较为正规的商业体系。沿海地区的阿拉伯经纪人派代理商前往内地购买象牙、黄金和铜。在同内地正常开展贸易的同时,阿拉伯人开始从事奴隶贸易

12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他们是当地班图人与阿拉伯人的混血民族,语言是斯瓦希里语,这种语言是一种以班图语为主的班图语和阿拉伯语的混合语,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及东亚、东南亚的文化,在当地班图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斯瓦希里文化,带有浓烈的阿拉伯色彩。随着印度洋贸易的繁荣、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地区贸易(包括奴隶贸易)的扩大,斯瓦希里文化开始传往内陆,促进了坦桑尼亚内地乃至整个东非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基尔瓦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公元1000年左右,在阿拉伯商人的影响下,基尔瓦成为伊斯兰教活动的中心。桑给帝国于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14世纪末开始衰落,到16世纪初被西班牙帝国征服。

殖民时期

葡萄牙人的入侵

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成为第一个到达非洲大湖区海岸的欧洲人,1497年7月,葡萄牙派出一支船队驶往印度海岸,在驶向印度的途中“发现”东非海岸一些沿海城邦贸易非常繁荣。葡萄牙人决心控制东非沿海地区。1502年6月底,派出8艘军舰直接驶入基尔瓦港,在那里建立贸易站和堡垒,控制了基尔瓦港。一个半月以后,葡萄牙舰队占领了蒙巴萨。1503年,用武力占领了桑给巴尔。1505年,在占领索法拉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港口和城邦以后,葡萄牙人大体完成了他们控制东非沿海贸易和贸易通道的计划。1507年,葡萄牙人在索法拉修建了莫桑比克堡垒,把索法拉建成葡萄牙占领者在东非沿海地区的政治行政中心。从1502年占领基尔瓦到1698年被赶出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沿海地区,葡萄牙人控制东非沿海地区将近200年。

桑给巴尔和东非海岸王国

由于阿曼在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507年,葡萄牙人抵达阿曼并占领马斯喀特长达143年。1624年,阿曼亚里巴王朝建立,亚里巴伊玛目以驱逐葡萄牙人的共同目标团结了各部落,建立了阿曼军队。1643年把葡萄牙人赶出阿拉伯半岛,1729年把葡萄牙人赶出东非沿海地区,并在东非沿海地区建立了北起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德尔加杜角以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的海外领地。不久又向桑给巴尔派驻了军队,温古贾岛和奔巴岛逐渐成为阿曼苏丹王国海外领地的战略要地和海外堡垒。1840年,阿曼首都从马斯喀特迁到桑给巴尔,赛义德·斯瓦尼(Seyyid Thuwani)留在马斯喀特管理阿曼本土事务。1856年阿曼按英国人建议的“一分为二”,斯瓦尼为阿曼本土的苏丹;马吉德接管桑给巴尔和东非海岸飞地,建立桑给巴尔和东非海岸王国,任新王国苏丹。

1741年阿布·赛义德王朝建立后大力发展阿曼的海军力量和商业船队。控制印度、阿拉伯国家与东非海岸进行贸易的商路。积极发展东非沿海地区同内地的贸易。加强同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联系,以得到它们的海上支持,使桑给巴尔岛成为东非沿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而且成为该地区各国货物的集散地。1812年阿曼人就从东南亚的马鲁古群岛引进和试种丁香。1827年,赛义德苏丹决定在桑给巴尔岛大规模发展丁香种植,以增加出口创汇。桑给巴尔岛很快就发展为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殖民地。桑给巴尔岛的丁香种植园大部分属于阿曼苏丹王室。当地居民不愿为阿拉伯人卖命,阿拉伯人就从外边进口奴隶。整个19世纪,温古贾岛和奔巴岛一半以上的人口(10多万人)是奴隶。

阿曼王朝统治初期,阿曼人只向波斯阿拉伯国家贩卖少量奴隶。但18世纪以后,随着法国美国英国对奴隶需求的增加,1811年,赛义德苏丹在桑给巴尔市设立了奴隶“大市场”,桑给巴尔市很快就成了东非沿海地区的奴隶贸易中心。1820年西非海岸的奴隶贸易被欧洲大国禁止后,桑给巴尔岛的奴隶贸易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从桑给巴尔岛等东非沿海港口出口的奴隶达到250万人。在此期间,东非大陆内地大约有上千万无辜居民惨死于奴隶贸易。直至1907年桑给巴尔岛宣布取消奴隶制后,桑给巴尔岛的奴隶贸易才真正得以废除。

德国殖民时期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提供了便利,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侵入东非,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1884年11月,由卡尔·彼得斯(Karl Peters)率领的一支德国远征队在温古贾岛对岸登陆,进入大陆内地,他们“立桩为界”,占领了乌萨加拉地区,并同当地12位酋长签订了“同意”把其领土割让给德国公司的条约。1885年4月25日,桑给巴尔苏丹王巴加什(Barghash bin Said)向德国提出抗议,称那些酋长无权签署条约。1885年8月,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桑给巴尔岛派出战舰。在炮舰威胁下,巴加什苏丹只好同意德国的领土要求。接着,德国东非公司又占领了坦噶尼喀内地桑巴、赛雷、查加族等部族所在的地区。1886年10月,英国和德国在伦敦达成瓜分东非的《伦敦协议》,英国同意将鲁伍马河塔纳河之间的东非大陆内地划为德国的“保护地”,从此坦噶尼喀进入德国殖民统治时期。

德国人对当地劳工非常残暴,据报道,1901—1913年,共有6.5万人受到残酷的体罚,1902—1914年,在修建坦噶到莫希和达累斯萨拉姆市到基戈马的铁路期间,因工伤、疾病和折磨致死的当地劳工就有两万多人。除铁路等“公共工程项目”外,许多非洲人还要经常被迫到殖民政府的种植园里服劳役。从德国殖民者侵入之日起,坦噶尼喀各族人民就奋起反抗,连续不断地开展反抗入侵的英勇斗争。1905—1907年的马及马及(Maji Maji)起义,是德国殖民统治期间坦噶尼喀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起义发源地在南方高原,1902年,德国总督强迫南方农民种植棉花,引起当地农民强烈不满。1905年7月,在南方马通比族(Matumbi)地区殖民政府的棉花种植园里,突然间有人高喊“马及-马及”。喊声未落,分散在棉花地里拔草的马通比人就都站起来,拔起了棉苗。马及马及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起义的烈火迅速向周边地区和全国蔓延。两个月左右,在达累斯萨拉姆至基洛萨一线以南,以及基洛萨至马拉维湖一线以东的整个地区都燃起了反抗德国殖民统治的烈火。1907年8月,“马及马及”起义被镇压,再加上饥荒,共造成30万人死亡。

英国殖民时期

坦噶尼喀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根据1920年正式生效的《凡尔赛条约》,英国得到对德属东非的委任统治权。英国第一位文职行政长官是霍勒斯·阿切尔·拜亚特(Horace Archer Byatt),1919年1月31日由皇家委员会任命。1920年1月,该殖民地更名为坦噶尼喀领土。1920年9月,根据1920年《坦噶尼喀枢密院令》,确定了领土的初始边界、行政委员会以及总督和总司令的职位。1926年之前,州长通过公告或法令进行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仍将坦噶尼喀交由英国“托管”。英国殖民者进入坦噶尼喀后即恢复其传统的部落管理机构,实行“间接统治”。1948年实行“多种族”政策,规定在立法会议中英国官员占15席,其余14席(“非正式”议员名额)按“种族”划分:欧洲人7席,印巴人3席,非洲人4席。肆掠夺农业和矿产资源,英殖民政府和欧洲移民控制了坦噶尼喀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英国人鼓吹“白人至上”,宣扬在坦噶尼喀建立“白人天堂”,由此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但坦噶尼喀人一直处在社会底层。1953年,其人数已达800万人左右,其中90%以上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而他们的许多耕地都被殖民政府“征用”去建种植园。

殖民政府的一些非洲人官员和雇员于1929年在达累斯萨拉姆市成立了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该协会逐步发展为坦噶尼喀一个跨部族、跨宗教和跨行业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组织。1937年,达累斯萨拉姆港爆发了坦噶尼喀历史上第一次港口工人大罢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加强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3年,尼雷尔参加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并当选为协会主席。1954年7月7日,决定将协会改组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简称“坦盟”),并推举尼雷尔为坦盟主席。

1960年初,坦盟同英国当局举行谈判,确定了由“责任政府”到“内部自治”,后从“内部自治”到完全独立的进程。1960年9月,坦盟在立法会议选举中获得71个席位中的58席,尼雷尔被任命为坦噶尼喀“责任政府”首席部长。1961年3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了由英国和坦噶尼喀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会议决定同年12月9日坦噶尼喀正式独立,先成为君主制国家。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实行“内部自治”,尼雷尔当选为坦噶尼喀“自治政府”总理;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告独立,尼雷尔继续担任政府总理。1962年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布废除英国总督,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尼雷尔为首任总统。

桑给巴尔

1890年7月1日,根据英国和德国签署的瓜分东非的协议,桑给巴尔岛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殖民者进入桑给巴尔岛后,依靠炮舰政策,很快就控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内外权。始终把阿拉伯人当成得力助手。从一开始就吸收阿拉伯人进入桑给巴尔保护理事会,并有计划地选拔阿拉伯人担任殖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与此同时,英殖民当局还鼓励和支持阿拉伯人在桑给巴尔岛继续发展丁香种植和其他热带作物种植。在这种情况下,到桑给巴尔岛的阿曼移民越来越多。

20世纪50年代以后,桑给巴尔岛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1960年,迫于桑给巴尔岛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强大压力,英国殖民当局宣布1961年1月举行桑给巴尔岛大选,以组成“责任政府”,经过“自治”,实现独立。1963年7月,桑给巴尔岛举行“独立大选”。民族党同人民党继续结盟,再次获胜,英国人宣布桑给巴尔岛“内部自治”,由民族党与人民党组成“责任政府”。阿拉伯人统治集团在“桑给巴尔化”的幌子下推行种族主义政策,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激化。1963年12月10日,桑给巴尔岛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国,由当时的执政党民族党与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1964年1月12日,非洲-设拉子党与乌玛党联合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苏丹及其联合政府,成立了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这就是著名的桑给巴尔岛“一月革命”。桑给巴尔革命委员会宣布接管政府,国家更名为“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共和国”,还宣布非洲-设拉子党领导人卡鲁姆任共和国总统;汉加(Sheikh Abdulla Kassim Hanga)任政府总理。

独立后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成立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尼雷尔时期(1961—1985年)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Julius Kambarage Nyerere)领导下,一直支持南非人民反对南非少数南非白人政权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为非洲大陆非殖民化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呼吁国际社会对非洲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实行制裁,并在独立后率先中止了坦噶尼喀向南非提供劳工的协议。1965年12月15日,因英国支持罗得西亚少数白人政权单方面宣布独立(11月11日),坦桑尼亚断然与英国断交,从而失去了英国提供的大量援助。

1967年推行的“乌贾马社会主义”政策、国有化和村庄化运动都严重脱离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导致经济困难,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注重政权建设,国家长期和平与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坦桑尼亚政权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来筹措资金,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坦桑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所增长,贫困率也有所下降。

1979年,在苏联支持的乌干达入侵并试图吞并坦桑尼亚北部的卡盖拉省之后,坦桑尼亚向乌干达宣战。坦桑尼亚不仅驱逐了乌干达军队,还招募该国的乌干达流亡人口侵入乌干达本土。1979年4月11日,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敏(Idi Amin)被迫离开首都坎帕拉,坦桑尼亚军队在乌干达和卢旺达游击队的帮助下攻占了坎帕拉,乌坦战争结束。1985年10月任期届满后,尼雷尔主动请辞。

姆维尼时期(1985—1995年)

1985年10月大选中,姆维尼(Mwinyi)当选为坦桑尼亚总统;1990年10月再次当选,直至1995年10月届满卸任。在这10年里,姆维尼修改了《阿鲁沙宣言》,开创了坦桑尼亚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先河,开始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和以私营化为发展动力的经济体系。1992年4月,坦桑尼亚议会桑给巴尔代表院分别通过关于在坦桑尼亚实行多党制的宪法修正案,决定在坦桑尼亚正式实行多党制,姆维尼推行的这场政治改革取得了成功,多党制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1990年,桑给巴尔的民族和文化群体联盟要求举行独立公投。他们宣称,与坦桑尼亚大陆的合并是建立在现已消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的,使桑给巴尔从一个繁华的经济大国变成了一个被忽视的贫穷附属国。然而,他们的要求被忽视了。

姆卡帕时期(1995—2005年)

1995年10月坦举行首次多党大选,姆卡帕当选联合共和国总统。萨勒明以微弱优势连任桑给巴尔总统,反对党公民联合阵线(CUF)指责革命党在大选中舞弊,拒不承认桑给巴尔萨勒明政府。1996年6月革命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姆卡帕当选党主席,实现党政一元化领导。姆卡帕在2000年10月连选连任,革命党候选人卡鲁姆当选桑给巴尔总统,革命党在第二次多党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胜出。但反对党公民联合阵线拒不承认桑岛大选结果,并号召其支持者举行抗议活动,导致2001年1月桑给巴尔发生大屠杀,政府向抗议人群开枪,造成35人死亡、600人受伤。姆卡帕政府采取坚决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与反对党对话,推动朝野两党签署和解协议,维护了社会稳定。

直至2005年10月,姆卡帕届满卸任。这10年里,姆卡帕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了坦桑尼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加强了以反腐为中心的良政建设,1995-1997年,已有122名政府官员因涉嫌腐败案被勒令退休。由于姆卡帕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切实可行,加之良政建设取得成效和信誉,坦桑尼亚恢复了同发展合作伙伴的友好关系,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01年决定在今后20年免除坦桑尼亚30亿美元的债务。

1998年美国驻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大使馆发生爆炸事件,造成224人死亡,并造成5000多人受伤。2004年,印度洋对岸的海底地震引发坦桑尼亚海岸线海啸,造成11人死亡,一艘油轮也在达累斯萨拉姆港暂时搁浅,损坏了一条石油管道。

基奎特时期(2005—2015年)

基奎特在2005年10月当选为坦桑尼亚总统,2010年10月连选连任,直至2015年10月届满卸任。基奎特坚持反腐倡廉,加大了惩治腐败力度。2008年1月和2月,先后撤换涉嫌腐败的国家银行行长、责令总理辞职并重组内阁;2012年5月,大幅改组内阁,并任命大批省、县级年轻官员;2014年1月,再次改组内阁,撤换部分工作不力和受到贪腐指控的内阁部长。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取得进展。

2008年,基奎特作为非洲联盟轮值主席,积极推动邻国肯尼亚政治争端的和解;作为东共体首脑会议轮值主席,努力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2012年8月,作为南共体政治防务安全机构轮值主席,积极参与调解肯尼亚大选后危机、津巴布韦大选政治危机,大力斡旋刚果马达加斯加内部矛盾,关注索马里和平进程,为非盟驻索马里维和部队提供培训,参与调解布隆迪问题;参与联合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刚果(金)、科特迪瓦南苏丹等地区的维和行动。他的这些努力,都取得了积极效果,提高了坦桑尼亚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的影响力。2007年,基奎特荣获非洲领袖成就奖,2011年获得联合国南南发展奖,2013年被《非洲领袖》杂志评选为年度非洲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2015年获泛非青年联盟卓越领导奖等。

2015年至今

2015年,在基奎特总统的十年任期结束后,约翰·马古富力(John Magufuli)赢得总统选举。2016年7月,革命党召开全国特别代表大会,选举马古富力为党主席,马古富力总统上任后多次改组内阁。2020年10月,在反对派认为充满欺诈和违规的选举中,马古富力以创纪录的83%得票率再度当选,革命党赢得国民议会264个直选席位中的256个。革命党(Chama cha Mapinduzi,CCM)自1961年独立以来一直执政,是非洲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坦桑尼亚的历届总统都是该党的代表。据人权观察组织称,自2015年12月马古富力当选总统以来,坦桑尼亚对言论、结社和集会自由的尊重程度明显下降。2021年3月19日,总统约翰·马古富力突然去世后,副总统萨米娅·哈桑(Samia Suluhu Hassan)就任新总统,她是坦桑尼亚第一位女总统。

2015年10月,桑给巴尔大选,因存在舞弊行为,结果宣布无效。2016年3月,桑给巴尔重新举行总统选举,革命党候选人谢因以91.4%得票率成功连任,公联阵以选举缺乏法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2020年12月,革命党候选人姆韦尼当选总统,变革与透明联盟候选人哈马德被任命为桑岛第一副总统,成立新一届民族团结政府,2021年2月,哈马德因病去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地理坐标区间为南纬0°59′—11°45′,东经29°10'—40°29',北与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大陆)和桑给巴尔(岛)两部分组成,全境南北长1180千米,东西宽1200千米,国土总面积94.5万平方千米,居全球第31位、非洲第13位,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88580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615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424千米。坦桑尼亚使用UTC+3,不实行夏令时;还有一种斯瓦希里时间(斯瓦希里语 time),比官方时间晚6个小时。

气候

坦桑尼亚位于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地区,整体上主要属于热带气候,日照充沛,全年温差较小,雨量偏少。年平均气温在21~26℃之间,每年12月至次年3、4月较热,6—9月比较凉爽;80%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一年有两个雨季,长雨季在3月中旬到5月底,短雨季在11月和12月,时断时续,有时候延续到次年1月初;11月至3月吹东南信风,4月至10月多东北信风。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和地势的不同,坦桑尼亚大致主要分为四个气候区,分别是炎热潮湿的沿海平原、半干旱的中部高原、高降雨量的湖泊地区和温带高原。在高原地区,冷季和暖季的气温分别为10ºC和20ºC,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气温很少低于20ºC;高山地区气候凉爽,在11月至3月的炎热季节,平均最高气温约为30ºC,而在6月至10月的凉爽季节,平均最低气温为21ºC,湿度通常很高,在50%到80%之间。

乞力马扎罗山从山脚到山顶分为5个气候带,分别是800-1800米的耕作区、1800-2800米的雨林区、2800-4000米的高山沼泽地带、4000-5000米的高山沙漠地带、5000米以上的北极地区。乞力马扎罗山的气候受到山体高度的影响,这使得赤道信风和高空逆风同时影响乞力马扎罗山,同时也受到山体孤立位置的影响,每天都有上坡风和下坡风,山的南侧比北侧风力更大,南侧山体更加平坦,对大气的影响也更大。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明显的雨季,一个在3月至5月,另一个在11月左右。北坡的降雨量比南坡少得多。山顶地区的平均气温约为-7°C。北部冰原(NIF)夜间地表温度平均降至-9°C,白天平均最高温度为-4°C。在极度辐射冷却的夜晚,北部冰原的温度可低至-15至-27°C。降雪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主要与坦桑尼亚北部的两个雨季有关。山顶地区的降水主要以雪和的形式出现,每年250至500毫米,并在几天或几年内消融。

地质

坦桑尼亚的地质始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有些超过25亿年。火山岩和变质结晶基底岩石形成了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其周围是元古宙乌本底带、莫桑比克带和卡拉圭-安科莱带。该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随着大量的卡鲁超群沉积经历了地壳下陷。

坦桑尼亚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前寒武纪岩石,新元古代莫桑比克带位于该国东部,太古宙花岗岩和绿岩组合形成了该国的中部地区,即坦桑尼亚克拉通。周围是元古宙带,包括古元古宙的乌萨加兰-乌本迪带和中元古宙的基巴兰带,乌萨加兰—乌本迪带的部分地区在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泛非造山运动(850—540Mabp)期间得到了恢复。在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有几个不同的金伯利岩矿区,包括坦桑尼亚中部的姆瓦杜伊金伯利岩管道(Mwaduikimberlite pipe)。坦桑尼亚西部和卡鲁盆地的部分地区主要是新元古代(900—800Mabp)Malaragazi超群的浅水沉积物,呈北东向,海岸地区分布有中生代和更年轻的海洋沉积物。

坦桑尼亚南部地质的很大一部分由卡鲁时代地层组成,这是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在盆地中积累的几千米厚的陆源沉积物,基底岩系由冰川沉积物组成,其上覆有河流三角洲含煤沉积物,再上覆有长石砂岩和陆相红层。含煤过渡性碳酸根页岩逐渐发育成厚湖相系,其上覆有晚二叠世骨层。三叠纪二叠纪之上不整合地覆盖了一层非常厚的由硅质碎屑组成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序,该早三叠世层序具有发育良好的重复沉积旋回,在三叠系砂系中,由于成岩蚀变和胶结作用,值升高。

2000万年前开始的东非地壳大变动使整个东非区域抬升,造成地壳断裂和熔岩涌出,一直延续到距今25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地壳运动。抬升的地壳板块形成了高大的东非高原,断裂下陷的地带则形成了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第三纪-近代东非大裂谷从坦桑尼亚西北部入境,从马拉维湖分成东、西两支,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构成西部裂谷的一部分,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在东部和西部裂谷都有分布,大部分裂谷是由湖泊沉积物填充的。碳酸盐岩火山在白垩纪开始爆发,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伦盖伊火山(Ol Doinyo Lengai)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有碳酸盐熔岩活火山,最后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1966年。碱性火山岩包括橄榄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霞石岩、响岩粗面岩新近纪火山碎屑流,在马拉维湖和纳特龙湖以北很常见。

地形地貌

东非大裂谷从坦桑尼亚西北部入境,纵贯南北,把全境分为大裂谷西支脉、中部高原、维多利亚湖盆地、大裂谷东支脉、东部高原、沿海低地和岛屿。两个裂谷带的西部和东部以及北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湖泊,分布有许多死火山,在裂谷相间和中断处分布着许多高山。

坦桑尼亚大陆地形总体上东南低、西北高,呈阶梯状。沿海为低地,内陆是东非高原的一部分,自东南向西北,从海拔6—10米的滨海平原到海拔60—80米的丘陵,再过渡到海拔300—400米和1000—1500米的高原,此外还有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山脉之间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冲积平原和湖泊,平均海拔1018米。此外,该国还有许多近海岛屿,包括安古迦岛(Unguja)、奔巴岛(Pemba)等。坦桑尼亚有三条主要山脉,包括地处东北部的帕雷(Pare)山脉和乌桑巴拉(Usambara)山脉,以及位于西南部的利文斯顿(livingstone)山脉。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交界处的乞力马扎罗山(Mount 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有“非洲屋脊”之称,海拔5895米。

桑给巴尔群岛

桑给巴尔由两桑给巴尔岛(主岛)和奔巴岛个主要岛屿,以及几个较小的岛屿组成。桑给巴尔岛整体上看是一个长而低的岛屿,中部和东部三分之二的面积由地势低洼的珊瑚区组成,岛屿西侧有几座海拔超过60米的山脊,马辛尼山脊海拔119米,是岛上的最高点。地势较高的地方起伏平缓,形成几条小河,向西流向大海,或者消失在珊瑚丛中。奔巴岛的西部和中部是一个宽约9.5千米的平顶山脊,被溪流一分为二,奔巴岛是丘陵地貌,但地势较低,最高点只有95米,东部是狭长的珊瑚礁地带。

水文水利

水文

坦桑尼亚内陆高原湖泊和河流众多,总面积达61500平方千米,是非洲内陆水域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有9个主要流域,包括流入地中海的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 Basin);流入印度洋潘加尼河(Pangani river)、瓦米河(Wami river)、鲁菲吉河(Rufiji river)、鲁伍马河(Ruvuma river)、马拉维湖(Lake Malawi);流入大西洋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鲁夸湖(Lake Rukwa);还有流入裂谷内陆盆地的纳特龙湖(Lake Natron)、埃亚西湖(Lake Eyasi)、曼雅拉湖(Lake Manyara)。坦桑尼亚的河流短小,河流流量和湖泊水位在11月至12月开始上升,通常在3月至4月达到最大值,5月至10月/11月为衰退期。坦桑尼亚共有6个国际湖泊、5条国际河流和7个国际含水层,非洲三个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均在边境线上,与邻国共有。

维多利亚湖

维多利亚湖位于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处,属于尼罗河流域的一部分。维多利亚湖是在东非大裂谷形成时出现的,水源主要来自降雨和众多的河流,海拔1134米,长320千米,宽275千米,平均水深40米,面积62740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淡水湖,55%在坦桑尼亚境内。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位于坦桑尼亚、刚果(金)、布隆迪和赞比亚四国交界处,属于刚果河流域的一部分,处于海拔773米的东非大裂谷地带,是非洲最深的湖、世界第二深湖。长650千米,宽40—80千米,最深处1470米,面积32000平方千米,约一半在坦桑尼亚境内。

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Lake Malawi)又称尼亚萨湖,位于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交界处,属于赞比西河流域,是非洲第三大湖,长580千米,宽80千米,水深706米,面积22490平方千米,90%在马拉维境内,5%左右在坦桑尼亚境内。

水利

截至2019年12月,坦桑尼亚累计有138987个供水点,这些供水点将为38475697名受益者提供服务,其中42035个供水点没有运行,占30%。农村地区供水覆盖率提高到70%,城市中心地区供水覆盖率为85%。

坦桑尼亚共有633座水坝,其中6座大坝目前在该国用于水力发电,总发电量约561MW,大型水坝的总容量接近1042亿立方米,其中有20座的容量超过了100万立方米,有1000亿立方米被认为是坦桑尼亚通过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出口修建欧文瀑布水坝(OwenFalls dam)而为维多利亚湖创造的额外蓄水能力。主要水坝有姆泰拉(Mtera)、Nyumba ya Mungu、和基达图(Kidatu)水坝等。小型水坝被称为Charco水坝,用于灌溉、市政和畜牧业。

坦桑尼亚该国约4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大部分水电资源来自河流。水电装机容量为562兆瓦,潜在容量估计高达4.7吉瓦。坦桑尼亚最大的水电站是基达图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04兆瓦,在国际标准下属于中型水电站;第二大水电站是基汉西(Kihansi)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80兆瓦,这两座水电站都位于鲁菲吉河流域。

土壤

坦桑尼亚主要有19种土壤类型,分为残积型、淋积型和链状土壤三个大类。残积型土壤是非区域性淋溶土壤,位于排水良好的湿润地区,包括粗骨土、高岭石化的棕色土和红土、未受风化的残积土或非常沙性的土壤等;淋积型土壤由搬运来的淋溶矿物的堆积,或当地岩石风化的直接产物的堆积;链状土壤是残积土和淋积土受地形和水系控制,成为重复出现的土壤组合,包括灰色或黑色钙质黏土、高岭石化红壤链、未风化的砂性残积土或极砂性的土壤等。

坦桑尼亚大陆土壤的多样性超过了非洲其他国家,高原地区的红棕色火山土是最肥沃的,许多河流流域的土壤也很肥沃,但容易遭受洪水侵袭,需要控制排水。另一方面,内陆高原的红色和黄色热带壤土肥力中等或贫瘠。在这些地区,气温高,降雨少,氧化速度快,导致土壤中腐殖质含量低,因此土壤呈粘土质地,而不是温带土壤所需的碎屑状结构。此外,热带暴雨通常持续时间很短,但强度很大,会压实土壤;这会造成排水问题,并使土壤中的养分流失。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1年,坦桑尼亚土地面积885800平方千米。农业用地395212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44.6%,其中,耕地面积135025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5.2%,永久耕地占2.3%,灌溉面积为36.4万公顷。森林面积452760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51.1%;其他用地占4.3%。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已探明储量约80万吨,在大陆许多地区均有发现,其中维多利亚湖在地质和规模上可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的主要黄金产地相媲美,已探明储量1800万盎司,估计储量高达3000万盎司。目前已知的300个金伯利岩中约有20%储有钻石,已探明钻石矿储量约250万吨(含量6.5克拉/吨)。此外,600处地质特性类似的金伯利岩及东非大裂谷、鲁克瓦湖和塞勒斯盆地边缘的冲积地带也有钻石矿藏。、绿宝石、祖母绿、坦桑蓝、等均有发现。

已探明铁矿储量1.3亿吨,估计储量超过3亿吨;已探明储量1000万吨;钛3350万吨;稀土金属矿1900万吨;锡、钨25万吨;估计储量20亿吨;黑砂估计储量4725万吨;探明储量405万吨;纯碱储量100万吨;探明储量15.29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3.24亿吨,估计储量20亿吨以上;天然气探明储量57万亿立方英尺。此外,坦桑尼亚还有铀、铅、锌、石墨矿、铂、铬、锰、、银、、钒、碳酸钙、云母等矿藏。目前,除天然气、钻石、宝石、黄金、镍矿、盐矿、、煤、石膏、等由一些国际矿业公司开采外,其他均未得到开发利用。

已探明储量20万吨,品位0.1%以上。油气资源方面,坦桑尼亚大陆、桑给巴尔及近海海域有若干储油前景良好的区域,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公司在坦桑尼亚从事石油钻探等资助坦桑尼亚开发松戈松戈气田(探明储量300亿立方米),由加拿大管道公司负责建设,由英国奥卡勘探在坦桑尼亚子公司泛非能源公司以及英国Aminex公司在坦子公司Ndovu资源公司负责开采;姆纳西湾气田(探明储量150亿立方米)现由法国石油企业Maurel\u0026Prom负责开采。

森林资源

截至2021年,坦桑尼亚森林面积45276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1.1%,主要分为密闭林、林地、红树林和人工林四类。密闭林分为山地/亚山地密闭林和低地密闭林。主要的类型是高海拔雨林,分布在降水丰富、旱季短的地区的山坡上,坦桑尼亚境内主要分布在乞力马扎罗山、梅鲁山(Mount Meru)、乌桑巴拉山(Usambaras)、乌卢古鲁山脉(Ulugurus)和乌宗瓦山(Uzungwas)。

坦桑尼亚90%以上的森林面积被热带草原林地覆盖,通常是以短盖属(Brachystegia)树木为主的Miombo林地,以分散的矮树(12-18米)为特征,地面上覆盖着草、草本植物和灌木丛。这种林地分布在从海平面到海拔1600米不等,年降雨量在500到1200毫米之间,大部分只有一个雨季的地区,广泛分布在坦桑尼亚的中部高原。

坦桑尼亚的红树林面积约为15万公顷,分布在坦桑尼亚的海岸线、岛屿和河流三角洲,如坦桑尼亚红树林最集中的是鲁菲济三角洲。红树林在主要生长在沼泽环境中,根浸在盐水里。人工林面积大约70万公顷,主要用于工业用途。大部分人工林种植的是针叶木,主要是松树,也有柏树;首选的阔叶树是柚木和桉树。这些人工林大多位于潮湿的丘陵地带,如穆芬迪(Mufindi)的Sao Hill人工林,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恩琼贝(Njombe)有提取单宁的黑荆树种植园,莫落戈罗和坦噶地区有橡胶树人工林。此外,还有一些用作薪材的小型人工林。

水资源

地表水

坦桑尼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截至2019年,全国每年可再生水资源总量1262.6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50.67亿立方米。2020年,可再生内部淡水资源840亿立方米。鲁菲吉流域的水资源最为丰富,每年可再生水资源总量约为405亿立方米,坦噶尼喀湖、鲁伍马河和南部海岸、马拉维湖、维多利亚湖和鲁夸湖的水量在100亿立方米至150亿立方米之间,而潘加尼盆地、内部流域和瓦米鲁武流域的水量在50至80亿立方米之间。然而,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旱季通常从6月持续到10月,大河也会干涸或流量大幅下降。大型水坝的总容量接近1042亿立方米,其中有20座的容量超过了100万立方米。

地下水

截至2019年,坦桑尼亚每年可再生地下水量为211.95亿立方米。北部的地下水主要存在于断裂的基底层和未固结的冲积层中,南部的地下水主要存在于断裂的沉积层中。2017年,全国范围内水井的平均产量为2.9升/秒,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但钻井往往集中在东部产量较高的冲积含水层,而坦桑尼亚北部、西部和中部的平均产量接近1升/秒。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坦桑尼亚拥有10000多种植物物种,约占非洲大陆植物物种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超过25%的物种被用作药用植物,235种受到威胁。1100种为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特有植物包括Saintpaulia shumensis、多萝西娅芦荟(Aloe dorotheae)、Karomia gigas、斯图睡莲(睡莲属 stuhlmannii)、斯氏阿兰藤黄(Allanblackia stuhlmannii)、乞力马扎罗凤仙(Impatiens kilimanjari)等。坦噶尼喀盛产剑麻,被称作剑麻之乡;桑给巴尔盛产丁香,被称作丁香之国。坦桑尼亚2019年森林景观完整性指数平均得分为7.13/10,在全球172个国家中排名第54位。

动物

坦桑尼亚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上受威胁物种总数排名第11位的国家,根据2023年1月的分类,有1591种极度濒危、濒危和易危物种,是非洲大陆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坦桑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重点关注的9个物种包括马提尔达角蝰、高地白眉猴(Rungwecebus kipunji)、非洲兀(Gyps africanus)、非洲象等。

坦桑尼亚是世界上动物密度最大的国家,拥有400多万只野生动物,代表着430个不同的物种和亚种,大型哺乳动物数量约占非洲的20%,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狮子种群,是6万头非洲草原象和大约200头黑犀的家园。常见的哺乳动物包括猎豹、花豹、金猫(Pardofelis temminckii)等。特有的灵长目包括朗多倭丛猴(Paragalago rondoensis)、桑杰河白眉猴(白眉猴属 sanjei)等。其他特有的哺乳动物包括坦桑尼亚小羚羊(Cephalophus spadix)、奔巴狐蝠(Pteropus voeltzkowi)、灰脸象(Rhynchocyon udzungwensis)等。

至2023年10月,坦桑尼亚共有鸟类1158种,鸟类物种数量居世界第12位。其中地方性物种33种,包括乌德宗瓦山林鹑(Xenoperdix udzungwensis)、灰胸彩鸪(Pternistis rufopictus)、奔巴角鸮(Otus pembaensis)、黄领牡丹鹦鹉(Agapornis personatus)等。引进的物种有4种,包括原鸽家鸦禾雀(Padda oryzivora)和家麻雀。稀有物种79种,包括褐顶琵嘴鸭(spatula smithii)、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旗翅夜鹰(Caprimulgus longipennis)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坦桑黑脸织雀(Ploceus reichardi)和坦桑织雀(Ploceus nicolli)。

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已知的爬行动物有360种,其中85种为地方特有物种;已知的两栖动物有206种,其中86种为地方特有物种。自2000年以来,新发现了27种爬行动物,43种两栖动物。坦桑尼亚独有的爬行动物包括乌桑巴拉三角变色龙(Chamaeleo deremensis)、青蓝柳趾虎(Lygodactylus williamsi)、乌萨巴拉树蝰(Atheris ceratophora)等。

坦桑尼亚共有13科约150种珊瑚,沿岸有8000种无脊椎动物、1000种鱼类、5种绿海龟和许多海鸟。在珊瑚礁中,有超过500种重要的商业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特有鱼类包括查莱花鳅(Amphilius chalei)、沃氏带平鳍(Zaireichthys wamiensis)、坦赞副克奈氏鱼(Parakneria tanzaniae)、鲁菲吉复齿脂鲤(Distichodus rufigiensis)等。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3年,坦桑尼亚共有872个保护区,其中861个事全国性的,11个是国际性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保护区面积378341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9.94%;海洋保护区面积7408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的3.05%。其中,有四处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遗产,包括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塞卢斯禁猎区(Selous Game Reserve)和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Kilimanjaro National Park)。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成立于1959年,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面积8094.4平方千米,位于北部东非大裂谷,在马尼亚拉湖纳特龙湖和埃亚西湖之间、阿鲁沙以西,是一个多土地利用区,野生动物与从事传统放牧的半游牧马赛族牧民共存。保护区以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为中心,火山口外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也被称为“破火山口”,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火山口。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多样,有林地、沼泽、湖泊以及热带稀树草原,拥有约25000头大型动物,其中大部分是有蹄类动物,同时这里也是非洲哺乳动物食肉动物密度最高的地方,包括已知最密集的狮子种群。这里栖息着一系列濒危物种,如黑犀、野生猎犬、金猫和500种鸟类。这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迁徙地之一,包括100多万头角马、72000头斑马以及约350000头汤姆森瞪羚(Eudorcas thomsonii)和葛氏瞪羚(Nanger granti)。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系列与人类进化有关的重要证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距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西侧40千米处发现了奥杜瓦伊峡谷;1959年人类学家在这里发掘出距今125万年的南方古猿头盖骨;1960年又发掘出距今190万年的能人化石残骸、石器以及动物化石。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是坦桑尼亚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位于东非大裂谷以西、阿鲁沙西北偏西130千米处,一部分狭长地带向西伸入维多利亚湖,北部延伸到肯尼亚边境。1929年被划定为狩猎保护区,1940年后成为保护区,1951年建成国家公园,1959年扩大,面积14763平方千米,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质和气象环境,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草类生长带有显著时间差,呈季节性分布。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最古老的国家公园,因动物年度大迁徙而闻名,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回迁徙。

火山土壤加上迁徙对生态的影响,造就了地球上最富饶的生态系统之一,维持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有蹄类动物和最集中的大型食肉动物。该生态系统主要供养200万只角马、90万只汤姆森瞪羚和30万只斑马。其他食草动物包括7000只大林羚薮羚属 oryx)、27000只转角牛羚转角牛羚属 lunatus)、18000只狷羚(Alcelaphus buselaphus)、70000头水牛、4000只长颈鹿、15000头非洲疣猪、3000头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2700头大象、500头河马属、200头黑犀和10种灵长目等。主要食肉动物包括4000只狮子、1000只豹、225只猎豹、3500只斑鬣狗和300只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其中,黑犀牛、花豹、非洲象和猎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公园里常年或季节性出现的鸟类有500多种,其中有5种是坦桑尼亚特有的物种。公园里的非洲鸵鸟数量在坦桑尼亚乃至非洲都是最多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意义。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Kilimanjaro National Park)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距离赤道仅300多千米。公园建于1968年,面积756平方千米,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覆盖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乞力马扎罗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之一,是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几座可以攀登的山峰之一,有基博峰(Kibo)和马文济峰(Mawenzi)两座主峰。四周山林里生活着大象、豹、水牛羚羊灵长目。在更高处的高原沼泽地带,生长着大石楠树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荒原地带,只生长着少量的青苔地衣,再往上是几乎没有植被的地区,山顶终年为冰雪所覆盖。

塞卢斯禁猎区

塞卢斯禁猎区(Selous Game Reserve)占地5万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保护区,198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大象、黑犀长颈鹿河马属以及鳄鱼等。拥有许多不同的栖息地,如米欧埔林地、开阔的草原、河边森林和沼泽,是研究持续的生态和生物过程的天然“实验室”。该保护区的物种密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他Miombo林地,有记录的植物超过2100种,而且认为在南部偏远的森林中还存在更多的植物。塞卢斯禁猎区拥有全球重要的非洲草原象(106300头)、黑犀牛(2135)头和野生猎犬种群,还包括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河马种群(18200只)和水牛种群(204015只),还有一些重要的有蹄类动物种群,包括黑马羚(Hippotragus niger)(7000头)、利氏麋羚(Alcelaphus lichtensteinii)(52150头)、扭角林羚(Tragelaphus strepsiceros)、大林羚和白须角马(Connochaetes albojubatus)(80815头)等。此外,还有大量尼罗河鳄鱼和350种鸟类,包括特有的乌德宗瓦山林鹑(Xenoperdix udzungwensis)和褐翅花蜜鸟(Cinnyris rufipennis)。但大规模的偷猎活动正在使禁猎区内的野生动物物种濒临灭绝,2014年6月18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塞卢斯禁猎区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灾害

坦桑尼亚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10个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水、干旱、地震和风暴等,1980年至2022年期间,洪水和地震造成的损失约为4.638亿美元。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坦桑尼亚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准备不充分。在ND-GAIN国家指数评估的182个国家中,坦桑尼亚是第45个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在192个被评估国家中,坦桑尼亚是第58个准备最不充分的国家。

坦桑尼亚发生洪水的次数约占所有自然灾害的三分之二,2010-2020年期间,坦桑尼亚的洪灾频率增加了45%。2015年坦桑尼亚洪水造成至少38人死亡,另有82人受伤,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受损;2020年洪水使22680人流离失所。

干旱是坦桑尼亚第二大的自然灾害。坦桑尼亚2021-2022年的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造成严重干旱,干旱会影响雨养农业,从而影响粮食安全。2021年,坦桑尼亚每百万人中有近8000人受到干旱影响;2022年坦桑尼亚面临极端干旱,人们只能步行到数千米外的河床,挖出20厘米左右的沙子来获取水源。

2021年4月,热带气旋“Jobo”在坦桑尼亚东部海岸登陆并持续数天,达累斯萨拉姆欣延加、乞力马扎罗山、桑给巴尔岛等8个地区受到强风山洪的影响。截至4月30日,共造成6001户家庭直接受灾,22人死亡。

坦桑尼亚位于东非大裂谷南部地区,是非洲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之一。2016年9月,坦桑尼亚发生5.9级地震,共有17人死亡,440人受伤,造成2500多所房屋完全被毁,约有117721人失去了家园。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共划分为31个省(Region),其中大陆26个,桑给巴尔5个,全国现有174个县(District)。首都多多马市(Dodoma)。

主要城市

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简称达市(Dar City),是坦桑尼亚原首都,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约538万(2023年坦桑尼亚统计局数据),气候炎热潮湿。是非洲班图语与的混合语词汇,意为“和平之港”,是东部非洲沿岸班图文化与阿拉伯及印(度)巴(基斯坦)文化交融而成的化的典型代表。

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坦赞铁路和中央铁路的起始点,也是赞比亚刚果布隆迪乌干达马拉维等国货物的进出口港。1972年,坦桑尼亚政府决定在多多马市建立新首都,截至2021年底,坦桑尼亚总统府、总理府、绝大部分中央政府机构已迁至多多马办公,外国驻坦桑尼亚外交机构仍多在达累斯萨拉姆德国和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先后在多多马设立了办公室。

姆万扎

姆万扎(Mwanza)是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1963年成立,面积为25233平方千米,位于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南岸,人口约370万(2023年坦桑尼亚统计局数据),是坦西北部的主要城市、内湖港口及姆万扎省首府。姆万扎是坦通向东非邻国乌干达肯尼亚的重要水路门户,与乌干达、肯尼亚之间的出口和运输业是姆万扎的经济基础。姆万扎周围农业发达,茶叶、棉花和咖啡种植园随处可见,邻近鲁邦多岛国家公园和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西部地区,是坦桑尼亚最大的部落——苏库马人的中心地域。

阿鲁沙

阿鲁沙(Arusha)是坦桑尼亚第三大城市,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北邻肯尼亚,人口约236万(2022年)。它位于梅鲁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之下,靠近坦桑尼亚国内主要的国家公园。西北部是塞伦盖蒂高原,东南部是马萨伊草原,中部是火山口高原。有埃亚西湖、马尼亚拉湖纳特龙湖断层湖,以及梅鲁山、伦圭山等火山。阿鲁沙海拔1409米,气候凉爽宜人。20世纪早期,德国人将阿鲁沙建成殖民行政管理中心。阿鲁沙是北部交通和工业中心,铁路通坦噶、蒙巴萨,公路通多多马市内罗毕,有坦桑尼亚最大的乞力马扎罗国际机场。阿鲁沙也是坦桑尼亚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重要中心,审判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及东非合作三方委员会的总部都位于此,被称作“非洲的日内瓦”。

政治

政体

坦桑尼亚是一个联合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由坦噶尼喀共和国和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联合组成,建立两个政府,即联合共和国(中央)政府和桑给巴尔政府,坦噶尼喀(现称大陆)不再单独设立政府,中央政府负责“联合事务”和大陆事务,桑给巴尔岛政府负责“联合事务之外”的桑给巴尔岛事务。

政体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副总统协助总统处理联合共和国的一切事务。国民议会是联合共和国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与议会共同拥有立法权。

议会

坦桑尼亚议会实行一院制,称国民议会,是联合共和国最高立法机构。议会选举与总统选举同时进行,每5年举行一次,总统有权任命10名特殊席位议员。国民议会主要职权包括审议并通过属于联合事务和大陆事务的法律;审议并通过国家税收政策;审议政府政策和行政措施,对政府预算提出政策咨询;审议并通过总统对总理的任命等。本届议会是独立后的第十二届议会,2020年11月成立,现任议长为图丽娅·阿克松·姆万萨苏(TuliaAckson Mwansasu),议员有392名。

桑给巴尔人民代表会议为桑给巴尔立法机构,拥有联合事务以外的桑给巴尔事务立法权。本届代表会议于2020年10月选出,法定代表76人,其中革命党71人,议长祖贝尔·阿里·毛利德(Zubeir Ali Maulid)。

司法

坦桑尼亚设有宪法特别法院、上诉法院、高级法院、地方法院以及检察院、司法人员委员会和常设调查委员会。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各设一个伊斯兰教法庭,处理违反伊斯兰教义案件。大法官伊卜拉罕·哈米斯·祖马(Ibrahim Hamis Juma),总检察长埃利泽·费莱希(Eliezer Feleshi)。

桑给巴尔独立行使司法权,但上诉案件由联合共和国上诉法院审理。桑给巴尔大法官哈米德·马哈姆德·哈米德(Hamid Mahamoud Hamid),总检察长姆维尼·哈吉(MwinyiTalib Haji)。

宪法

1977年4月制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宪法,后经14次修改。联合共和国分设联合政府和桑给巴尔地方政府。1994年第11次宪法修正案规定,联合共和国政府设总统和1名副总统,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与副总统必须来自同一政党,并分别来自大陆与桑给巴尔。总统任命总理,由总理主持联合政府日常事务。2011年11月,《宪法修订法案》获议会通过。2014年10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草案,原定于2015年4月进行公投,但因技术原因被无限期推迟。

桑给巴尔现行宪法于1979年制定,后历经修订。根据2010年修订的桑宪法,桑总统为桑团结政府首脑,取消首席部长设置,新设第一和第二副总统。桑选举与联合共和国总统大选同时举行,桑总统候选人由桑各政党提名,经桑全体选民直选。总统对政府事务拥有决定权,第一和第二副总统向总统负责。第一副总统由在大选中获代表会议第二大议席的政党的成员出任,第二副总统由与总统来自同一政党的议员担任,经总统任命。桑团结政府有权处理除外交、国防、警务、税收、货币等22项联合事务以外的桑内部事务。

政党

坦桑尼亚政党经历了由多党制向一党制、又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的历程。1992年7月改行多党制,2022年正式注册政党有19个。执政党为革命党,反对党主要有有民主发展党、公民联合阵线、联合美国民主党等。

坦桑尼亚革命党

坦桑尼亚革命党(Chama Cha Mapinduzi,CCM)是执政党,由原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和桑给巴尔非洲设拉子党于1977年合并而成,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原则,强调发展经济,在公正、平等和人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正义的社会。2021年4月,革命党召开特别党代会,全票通过总统哈桑担任党主席的提名。大陆地区副主席阿卜杜勒·拉赫曼·基纳纳(Abdulrahman Kinana),桑给巴尔地区副主席阿里·穆罕默德·谢因(Ali Mohamed Shein),总书记丹尼尔·琼格罗(Daniel Chongolo),2022年有党员1560余万。

民主发展党

民主发展党(Chama Cha Demokrasia na Maendeleo)为议会最大反对党,1992年成立。主张单独成立坦噶尼喀政府,反对种族歧视,提倡人人平等。主席弗里曼·姆博维(Freeman Mbowe),总书记温森特·马赛基(Vincent Mashinji)。有党员约100万。

公民联合阵线

公民联合阵线(The Civic United Front)是反对党,1992年由桑给巴尔多党促进委员会和人民党合并组成,但政治影响主要集中在奔巴岛和桑给巴尔岛。提倡人民共同富裕的原则,在联合问题上极力维护桑给巴尔的民族利益和自主权,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及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地方政府三个政府,党主席伊卜拉希姆·利蓬巴(lbrahim Lipumba)。

变革与透明联盟

变革与透明联盟(Alliance for Change and Transparency,ACT),2014年注册成立,政治影响主要集中在奔巴岛和桑给巴尔岛。主张发展经济、完成政府架构、在以人民为本的宪法上建立公平公正的联合政府。该党领袖左托·卡布韦(Zitto Kabwe),总书记阿多·沙布(Ado Shaibu)。

坦桑尼亚劳动党

坦桑尼亚劳动党(Tanzania Labour Party),反对党,1993年成立。1999年原全国建设和改革会议主席姆雷马率其支持者集体反水加入劳动党后,该党实力大增。主席哈马德·姆卡达姆·拉贾布(Hamad Mkadam Rajab),秘书长理查德·利莫(Richard Lyimo)。

联合民主党

联合民主党(United Democratic Party),反对党,1994年成立。主张成立坦噶尼喀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强调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事业投入,推行土地私有化。主席约翰·切约(John Cheyo)。

元首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设总统和副总统,每届任期5年,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任命总理,总理主持联合政府日常事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现任总统萨米娅·哈桑(Samia Suluhu Hassan)。

萨米娅·苏卢胡·哈桑,女,1960年出生,历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桑给巴尔项目官员,坦非政府组织协会执行主任,桑给巴尔劳动、性别发展和儿童部部长,旅游、贸易和投资部部长等职。2010年11月任坦副总统府联合事务国务部长,2015年10月当选副总统,2020年10月连任。2021年3月,原总统马古富力逝世后根据宪法规定正式接任总统。

政要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分设联合政府和桑给巴尔地方政府,联合政府实行总统制。坦桑尼亚内阁由总统、副总统、总理、桑给巴尔总统和各部部长组成,2023年8月,哈桑总统宣布改组内阁。

本届桑给巴尔政府于2020年11月组成,主要成员有总统侯赛因·姆维尼(Hussein Ali Mwinyi),第一副总统奥斯曼·马苏德·奥斯曼(Othman Masoud Othman),第二副总统苏莱曼·阿卜杜拉(Suleiman Abdalla)。

国际关系

综述

坦桑尼亚曾是著名的“前线国家”,为非洲大陆的政治解放作出过重大贡献。奉行不结盟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主张在互不干涉内政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近年务实倾向增强,强调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将外交工作目标集中在本国利益上,淡化不干涉内政原则,发展同所有捐助国、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关系,谋求更多外援、外资。重点营造睦邻友好,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调解与其利益相关的地区问题。重视与亚洲国家关系,学习和借鉴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英联邦、非洲联盟等组织的成员国,同115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

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于1961年与坦桑尼亚(当时为坦噶尼喀)建立外交关系,与坦桑尼亚有着长期的伙伴关系。美国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双边捐助国,60多年来一直向坦桑尼亚提供发展援助,用于能力建设,以解决卫生和教育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根据“非洲电力倡议”,美援署支持坦桑尼亚政府通过并实施必要的政策和监管改革,以吸引能源和电力部门的私人投资;富布赖特计划、休伯特·汉弗莱奖学金和非洲青年领袖计划等多个交流项目将坦桑尼亚人带到美国;大使文化保护基金资助了多个修复项目,其中包括斯瓦希里小镇库亚(Kua)、基尔瓦基西瓦尼(Kilwa Kisiwani)的历史遗迹等。

坦桑尼亚是美国促进东非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致力于通过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TPDF)的军事专业化和发展来支持坦桑尼亚。军事援助包括通过国际军事教育和培训计划(IMET)提供培训;通过非洲海上安全倡议(AMSI)加强海域意识和海上安全能力建设;为打击非法货物和毒品贩运的安全部队提供支持援助等。

与英国的关系

坦桑尼亚过去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坦桑尼亚仍留在英联邦内,双方关系密切。1965年12月,由于英国纵容罗得西亚殖民主义者片面“独立”,坦桑尼亚宣布与英国断交。1968年7月两国复交,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英国是坦桑尼亚主要援助国之一,通过欧盟欧洲发展基金和非政府组织等途径,向坦桑尼亚提供资金和粮食援助。1997年,英国免除了坦桑尼亚1.18亿英镑的全部债务,并积极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减免坦桑尼亚债务。经济上,坦桑尼亚向英国出口的主要是茶叶、烟草和宝石等原材料,英国对坦桑尼亚的出口主要以汽车和电子电器为主。根据坦桑尼亚投资中心的数据,英国是坦桑尼亚的第一大投资者,占外国直接投资的35%。英国公司在坦桑尼亚的能源、通信以及新兴的石油和天然气等主要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仅英国BG集团一家公司就在这些领域投资了超过10亿美元。

与德国的关系

坦噶尼喀曾是德国的殖民地,坦噶尼喀独立后,即与当时的联邦德国建交,并于1962年与联邦德国签署了发展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联邦德国以贷款和赠款方式向坦噶尼喀提供经济发展援助。1964年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成立后,在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问题上与联邦德国产生分歧,联邦德国停止了对坦桑尼亚的援助。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改善,联邦德国恢复了对坦桑尼亚的经济援助。

德国是坦桑尼亚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坦桑尼亚主要向德国出口农产品,尤其是咖啡,从德国进口机械、化工产品和汽车等。德国是向坦桑尼亚提供援助的10个主要捐助国之一,每年向坦桑尼亚提供2770万欧元的援助,德国支持免除坦桑尼亚沉重的债务负担,支持其脱贫计划,是最早100%免除坦桑尼亚债务的国家之一。2015年至2017年,德国援助总额达1.585亿欧元,使坦桑尼亚成为德国援助的最大受援国之一。双方合作的主要项目包括坦桑尼亚铁路、输电线路和输变电站设备、城镇和乡村地区供水等。

与印度的关系

坦桑尼亚和印度历来关系密切,两国的政治关系涉及对反殖民主义、不结盟和南南合作的共同承诺等。2023年10月,坦桑尼亚总统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边关系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是坦桑尼亚第三大贸易伙伴,2022-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64亿美元,印度也是坦桑尼亚的五大投资来源国之一,根据坦桑尼亚投资中心的数据,印度在坦桑尼亚的投资总额达37.4亿美元。

印度在坦桑尼亚实施了许多由政府拨款的项目,包括2011年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信息和通信技术卓越中心、2016年纳尔逊·曼德拉非洲科技学院信息和通信技术中心等。2016年7月,在印度政府的赠款支持下,在姆万扎的Bugando医疗中心安装了一台放射治疗机,目前每天有100多名癌症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坦桑尼亚是印度ITEC和ICCR奖学金培训课程的主要受益国,印度每年向坦桑尼亚提供650个ITEC和85个ICCR奖学金名额。在国防安全方面,自2017年12月以来,一支印度军事培训队(IMTT)一直部署在阿鲁沙指挥与参谋学院;印度-坦桑尼亚联合防务合作委员会(JDCC)第二次会议于2023年6月28-29日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

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于1961年12月9日与坦噶尼喀建交,1963年12月11日与桑给巴尔建交,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联合后,中国延续与二者外交关系,将1964年4月26日定为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建交日。建交以来,中坦关系长期稳定发展。2022年11月,哈桑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和坦桑尼亚签有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协定,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中国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另外,在坦桑尼亚还建有2所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迄今,中国已向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岛派遣了50多批医疗队近2000名医生。

中国从1964年开始向坦桑尼亚提供各种援助,主要援建项目有坦赞铁路、友谊纺织厂、基畏那煤矿等。中国主要向坦桑尼亚出口机器设备、车辆、大宗商品等,主要进口木材、剑麻纤维、生牛皮和海产品等。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83.1亿美元。

国际组织

坦桑尼亚致力于推进世界的发展、和平和稳定,通过各种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东非共同体(EAC)、非洲联盟(AU)及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组织的成员国,是南部非洲、东部非洲、维多利亚大湖、尼罗河上游地区冲突调解、和平斡旋的重要参与方。坦桑尼亚是英联邦、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国际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国。

军事

军事力量

武装力量由人民国防军、警察部队、国民服务队和民兵组成。总统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和指挥机构分别为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和国防军总部。国防军建于1964年,总兵力2.8万,其中陆军2.3万,海军1900人,空军3000余人。国防军司令是韦南斯·马贝约上将(Gen Venance Mabeyo)。警察部队隶属内政部,共3万人。国民服务队建于1963年,受国防部和国防军总部双重领导,共4000人。民兵部队建于1966年,隶属国防军总部,共8万人。2022年,军费支出约为8.3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占政府总支出的5.8%。

坦桑尼亚陆军由5个步兵旅、1个装甲旅、3个炮兵营、2个防空炮兵营、1个迫击炮营、2个反坦克营组成,此外还有通信工程、后勤保障等部队。陆军部队主要驻扎在桑给巴尔防区、西部防区和东部防区,陆军武器装备有115辆装甲车、10辆BRDM-2装甲侦察车、57辆装甲输送车、270门牵引炮、48门8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150门迫击炮、75门无后坐力炮、500部火箭发射器等。

坦桑尼亚的空军由防空部队司令部、飞行团、直升机中队、防空导弹营、飞行学院及其他勤务部队组成。防空部队司令部设在达累斯萨拉姆郊区,辖有恩格莱思格莱空军基地、姆万扎空军基地、一个运输机旅和三个导弹营,分驻达累斯萨拉姆、桑给巴尔姆特瓦拉地区。防空部队司令部还下辖雷达部队。装备有14架战斗机、11架固定翼强击机和7架运输机等。

1971年12月6日,坦桑尼亚海军正式成立。1983年,海军司令部成立。坦桑尼亚海军包括海军司令部、海军大队、海军基地、海军训练学校、岸防导弹营和海军陆战队等。海军司令部总部设在基甘博尼(Kigamboni)半岛,海军舰队由小型战斗舰艇及支援舰艇组成,分别驻扎在基甘博尼和姆万扎,岸防导弹营分布在坦噶姆特瓦拉沿岸,坦桑尼亚海军装备有9艘快艇和12艘巡逻舰。

军事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渔船到坦桑尼亚水域进行非法捕鱼活动,1989年,海军炮艇在坦桑尼亚水域参加了针对非法捕捞的军事行动,成功抓获了在姆特瓦拉低空海域进行非法捕捞的两艘韩国渔船。

坦桑尼亚三个主要港口都面临恐怖组织和索马里海盗的威胁,坦桑尼亚政府主动表示,希望与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和索马里海盗方面展开合作。2014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与坦桑尼亚军队联合举行为期一个月的“超越-2014”联合军演。军演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反恐,也包括海战战术和反海盗。这是中国首次与非洲国家进行联合军演,在双边关系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截至2019年6月30日,坦桑尼亚2600多名军事和警务人员参与了6个联合国维和特派团,包括联合国部队干预旅(United Nations Force Intervention Brigade,MONUSCO))、联合国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United Nations African Union Mission in Darfur,UNAMID)、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UNIFIL)等。

2023年7月,美国特别行动部队与坦桑尼亚海军特种部队一起在达累斯萨拉姆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民政联合交流训练,双方建立并保持了重要的军方对军方的联系,提高了联合和盟军的战备状态和互操作性。

人口

人口数量

坦桑尼亚的人口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南疏北密”,多数人生活在北部边境或东部沿海;东北沿海、维多利亚湖沿岸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特别是港口所在地形成人口密集区;铁路和主要公路沿线地区的人口密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2年,坦桑尼亚总人口61741120人,其中大陆人口59851347人,桑给巴尔人口1889773人;城市人口21544623人,农村人口40196497人;男性居民30053130人,女性人口31687990人;0—14岁有26399988人,15-59岁有31849150人,60岁以上有3491982人。男女性别比(每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为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

族群

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总人口中班图语系人口约占95%,尼罗特语系人口占4%,另外1%的人口由阿拉伯人、印巴人和欧洲人后裔及上述少数民族与当地人通婚的后代组成。分属126个民族,人口超过100万的有苏库马族(Sukuma)、尼亚姆维奇族(Nyamwezi)、查加族(Chagga)、赫赫族(Hehe)、马康迪和哈亚族(Haya)等。

坦桑尼亚人口中还包括阿拉伯和印度血统的人,以及小规模的欧洲和华人社区,许多人还认为自己是设拉子人。1964年桑给巴尔革命期间,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被屠杀。截至1994年,亚裔社区在坦桑尼亚大陆有50000人,在桑给巴尔有4000人。估计有70000名阿拉伯人和10000名欧洲人居住在坦桑尼亚。

苏库马族

苏库马族属于班图人,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维多利亚湖南部沿岸,由于曾作为尼亚姆维齐族的一个支系生活于这个部族的北部,因而被称为“北方人”。

苏库马人相信灵魂附体,并从整体上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与所有生物、自然生物和超自然生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苏库马人是众多使用动物进行传统医学的民族之一,也被称为“动物疗法”。几个世纪以来,植物和动物一直是苏库马医药的基础,如今植物药的使用更多。苏库马人使用一种命名系统,可以根据动物的医疗用途将其区分开来。

尼亚姆维奇族

尼亚姆维奇族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中央高原,他们是最早进入坦桑尼亚的班图人的一支,苏库马人、尼亚图鲁人和姆布圭人都是它的分支。尼亚姆维齐族以农业为主,也饲养牲畜。他们善于制陶,是坦桑尼亚制陶文化的创始者之一。在语言、风俗以及社会结构上与苏库马族相似。

哈亚族

哈亚族主要分布在与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交界的卡盖拉省,他们擅长农业,几乎家家都种植香蕉和咖啡,还从事放牧和渔业生产。他们与内地班图人不尽相同,而与西邻的湖间班图各族相近,曾建立津扎和温扎两个小王国,对游牧的希马人(Hima)的东侵起过遏制作用。

语言

坦桑尼亚有100多种语言,是东非语言最多样化的国家。这些语言包括非洲的四个语系,分别是班图语系、库希特语系、尼罗河语系和科伊桑语系。斯瓦希里语()为坦桑尼亚的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是初等教育、社会交流和政治使用的语言,英语用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技术和高等法院的教学语言,2015年政府宣布将停止使用英语作为教育语言,列入坦桑尼亚学校系统改革的一部分。阿拉伯语在桑给巴尔岛应用广泛。坦桑尼亚部族的分类主要是依据语言的接近程度。当地原有语言中,班图人的语言使用得最广泛,特别是苏库马语,使用者达543万人,仅次于斯瓦希里语。

斯瓦希里语

斯瓦希里语源自阿拉伯统治下的桑给巴尔,它以班图语为基础,吸收了阿拉伯语和英语等语言的词汇。历史上,斯瓦希里语促进了沿海班图人和阿拉伯人的交流互动。坦桑尼亚众多的语言给交流带来困难,所以独立后坦桑尼亚把斯瓦希里语定为官话,现在,斯瓦希里语已经成为东部非洲的通用语言,虽然每个部族都讲当地的语言,但几乎所有坦桑尼亚人都能流利地使用斯瓦希里语,斯瓦希里语的推广便利了交流,增强了国民认同感。斯瓦希里语也在不断演进,经常诞生新的口语表达方式。斯瓦希里语的广泛使用和推广导致了部分小语种的衰落。

宗教信仰

坦桑尼亚崇尚信仰自由,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拜物教等三大教派为主。2022年,坦噶尼喀(大陆)居民中3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30%信奉,其余信奉原始拜物教,桑给巴尔居民几乎全部信奉伊斯兰教。境内还有一些其他宗教团体,如佛教、印度教和巴哈教等,2023年,坦桑尼亚在宗教自由方面的得分为36分(满分100分)。

基督教

基督教于16世纪传入,当时方济各会在基尔瓦建立了一个传教所,圣灵传教士于1868年抵达该地区,英国圣公会于1876年建立了传教所,坦桑尼亚基督教理事会成立于1934年。基督教由天主教和新教组成,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团体,占所有基督徒的51%。在新教徒中,路德教派和摩拉维亚教派人数众多,表明该国过去曾有过德国传教士,而圣公会的人数则表明坦噶尼喀曾有过英国传教士。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五旬节派,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美国的外部传教活动,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传教活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瓦洛科莱运动(东非复兴运动)的影响,瓦洛科莱运动也是灵恩派和五旬节派团体传播的沃土。

伊斯兰教

在大陆,穆斯林社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在内陆城市地区,特别是在以前的商队路线沿线,也有一些穆斯林占多数的社区。截至2020年,大多数坦桑尼亚穆斯林为逊尼派什叶派占少数,大多数什叶派教徒是亚裔/印度裔。

伊斯兰教在坦桑尼亚的政治历史可以追溯到在10世纪建立的基尔瓦苏丹国,主要通过东非沿海的贸易活动传播,到16世纪,已在该地区牢固建立。19世纪前后,坦桑尼亚内陆与斯瓦希里海岸之间的贸易路线加强了斯瓦希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内陆地区的传播主要是由苏菲派传教士、从沿海地区返回的改信伊斯兰教的当地人以及殖民时期的穆斯林酋长推动的。穆斯林在非洲大湖区存在的最早证据是帕特岛山加清真寺的地基,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是Kizimkazi清真寺。

经济

综述

坦桑尼亚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年粮食勉强自给,工业生产技术低下,日常消费品需进口。2016年,将工业经济成型、经济和人力发展整合、创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和加强监管确定为四大优先发展领域。近十年,坦桑尼亚经济平均增长率约7%,在撒哈拉以洲名列前茅,制造业、矿业和旅游业发展强劲,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持续增长。坦桑尼亚人均国民总收入从2018年的1020美元增至2019年的1080美元,2020年,世界银行宣布坦桑尼亚经济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低收入国家。世界银行2019年的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中,贫困率降低了8个百分点,从2007年的34.4%降至2018年的26.4%。坦桑尼亚的总体通胀率大大低于许多地区经济体,并且自2023年初以来持续下降。通胀率从2022年6月的4.4%降至2023年7月的3.3%,主要原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政府对燃料和化肥产品的补贴以及坦桑尼亚先令对美元汇率的稳定。

尽管公共收入大体稳定,但总体支出的增加使财政赤字从2021/22财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扩大到2022/23财年的4.4%。在融资条件更加严格等外部挑战下,政府继续有效地管理其债务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于2023年4月联合发布的最新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报告将坦桑尼亚的债务困扰风险维持在中等水平。坦桑尼亚仍实现了大流行病后的强劲复苏,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6%,世界银行预计到2023年将上升到5.1%。尽管总体基本稳定,但坦桑尼亚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和人才匮乏等长期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坦政府执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同时密切与西方捐助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谋求吸引外资、减免外债和获得更多援助。

2022年坦桑尼亚国内生产总值757.1亿美元,增长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2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3.7亿美元,占GDP总值的2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9.7亿美元,占27.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2亿美元,占比为30.6%。外债总额278.36亿美元,外汇储备50.9亿美元,法定货币为坦桑尼亚先令,可自由兑换。

第一产业

坦桑尼亚是农业国,农业是坦桑尼亚的经济支柱,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为主体。2022年,农业(含渔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4.3%。坦桑尼亚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生产规模小,平均面积约为2.5公顷,生产效率低。农业吸收全国2/3的劳动力,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稻米、高粱、小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丁香、茶叶、烟叶、等,坦桑尼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剑麻生产国。近年来,坦桑尼亚政府提出“农业第一”战略和南部经济发展走廊计划,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粮食不断增产,目前丰年自给有余并可少量向邻国出口。

第二产业

坦桑尼亚的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和进口替代轻工业为主,包括纺织、食品加工、皮革、制鞋、轧钢、铝材加工、水泥、造纸、轮胎、化肥、炼油、汽车装配和农具制造等。桑给巴尔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加工厂厂、碾米厂、糖厂、石灰厂、自来水厂、发电厂和印刷厂等。

2020/21财年,因疫情导致供应链受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坦桑尼亚工业和建筑业增速减缓,从上一财年的11.6%下降至7.2%。由于煤炭和钻石产量下降,坦桑尼亚采矿业产值增长率从2019/20财年的17.7%收缩至6.7%,其中,钻石产量从上一财年的41.68万克拉大幅下降至14.72克拉。由于国际金价攀升,黄金出口额达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6.9%。

第三产业

坦桑尼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6%,主要活动为贸易、酒店、餐饮、交通、金融、房地产等。出口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其中棉花、、咖啡、烟草、茶叶、丁香出口占外汇收入的80%;工矿业出口产品主要有钻石、黄金、纺织品、皮革制品、鞋、树胶、铝制品等。进口以工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为主,主要有仪器、饮料、机械设备等。2019年,坦桑尼亚对外贸易总额为133.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3.77亿美元,进口额79.28亿美元。2020年,坦对外贸易总额为137.6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75.83亿美元,进口额61.84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新加坡等。

坦桑尼亚旅游资源丰富,2018年,外国游客赴坦人数达14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6万人次;旅游业外汇收入24.3亿美元,同比上升7.13%。2020/21财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赴坦国际旅客人数锐减,旅游业收入从2019年的26.05亿美元断崖式下跌至7.15亿美元。

外国援助

外国援助在坦桑尼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坦每年接受外援9亿美元左右,其中发展伙伴(Development Partners)通过总体预算支持(General Budget Support)等方式向坦提供援助。主要发展伙伴有英国印度南非荷兰肯尼亚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欧盟非洲开发银行等。

经济功能区

2002年,坦桑尼亚开始启动出口加工区建设,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达到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2006年,坦桑尼亚设立出口加工区管理局(Export ProcessingZone Authority,EPZA),隶属工业和贸易部,负责产业园的建设和落实,向企业提供的鼓励政策。自出口加工区管理局运行以来,登记注册的项目超过140个,总投资额近26亿美元。其中,坦桑尼亚本地企业占45%,印度企业21%,中资企业9%,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25%。目前,在EPZA登记备案的园区有三种形式,一是坦中央政府牵头建设的,如本杰明·威廉·姆卡帕工业园,二是坦地方政府设立的,如基戈马特殊经济区,三是企业设立后申请政府认可,如基松果工业园等。

本杰明·威廉·姆卡帕工业园

本杰明·威廉·姆卡帕(Benjamin William Mkapa)工业园是坦桑尼亚境内第一个政府建立并所有的工业园,位于达累斯萨拉姆曼德拉高速公路旁的Ubungo地区,总面积65英亩。截至2022年,已有14家主要从事出口加工的企业入驻。

姆特瓦拉特殊经济区

姆特瓦拉特殊经济区由政府牵头规划建设,位于南部姆特瓦拉省,面临印度洋,规划面积2650公顷。该区以油、气资源开发及原有姆特瓦拉港为依托,拟建成集自由港区、工业园、科技园、旅游园和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经济特区。重点吸引油、气开发企业、石化企业、水泥企业、煤铁加工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

基戈马特殊经济区

基戈马特殊经济区基戈马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位于坦桑尼亚西部地区,面临坦噶尼喀湖,规划面积3000公顷,正在寻求以公私合营方式(PPP)开发。该项目2022年已完成一期可研和规划,拟发展为边境贸易枢纽,主要包括商业区、工业园和旅游园、仓储、酒店、银行、学校和医院等开发。

重要企业

坦桑尼亚氧气公司

坦桑尼亚氧气公司(Tol Gases Limited)是一家在达累斯萨拉姆证券交易所(Dar es Salaam Stock Exchange)上市的上市公司,几十年来一直是坦桑尼亚天然气行业的先驱,它是坦桑尼亚工业和医疗气体的主要制造商和分销商。公司成立于1950年,是南非非洲氧气和乙炔公司(African Oxygen and 乙炔 Company,AFROX)的分支机构。1998年,成为一家私营上市公司,更名为TOL gas Limited。该公司总部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在姆万扎和图库尤设有两家分公司,并在坦桑尼亚所有地区设有分销网络。公司生产和供应安全,高品质的医疗和工业气体,供应焊接产品和配件以及医疗设备。

坦桑尼亚啤酒公司

坦桑尼亚啤酒公司(Tanzania Breweries Limited,TBL)是百威英博的子公司,百威英博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酿造商,它在50多个市场开展业务,并在15个非洲国家开展业务。TBL在达累斯萨拉姆证券交易所上市,拥有约1500名员工,在全国拥有4家透明青岛啤酒、一家酿酒厂、一家不透明业务和10个分销仓库。公司在坦桑尼亚赢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2015年和2016年年度雇主奖,2015、2016和2017年度最佳制造商,是坦桑尼亚最大的纳税人。

社会

教育

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共有小学19769所,中学5857所,多多马市大学和两所综合性大学,10余所大专院校以及20多所师范院校。坦桑尼亚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成人扫盲率达90.4%,是非洲地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对教育的投入保持在占GDP的6%左右,位于非洲国家前列。实行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制度和10年国民义务教育(小学7年、中学3年)。除私立学校外,其他各类学校都实行免费教育。政府允许个人及公共机构举办各类文化学校,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高等教育。近年因国家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不足,政府提出教育改革政策,发展伙伴亦将教育作为优先投资领域,投入资金可观。

多多马大学

多多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Dodorra,UDOM),公立大学,位于首都多多马,2007年成立,占地70多平方千米,可容纳4万名学生,是非洲中部和东部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校园内有6个学院和2个研究所。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University of Dares Salam,UDSM),直属高教和科技部,是一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是科学研究中心,开国元首尼雷尔总统曾兼任该校校长。坦桑尼亚籍教师占大学教师的70%,外籍教师占30%,外籍教师多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加纳阿尔及利亚埃及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马古富力、基奎特、马贾利瓦、平达和洛瓦萨等多位总统和总理都毕业于此校。

卫生健康

坦桑尼亚医疗条件较差,除部分私人医院条件较好外,大部分地区缺医少药。共有公立医疗机构3565个,私立医疗机构1959个。全国共有病床26030张。医生与人口比例为1:64000,远低于建议的1:10000。坦桑尼亚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参加工作的人有医保,费用从工资里扣除,医保可供全家人使用,在坦和个人需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医院的药品数量及品种有限,很多药品需要患者自己到私营药店购买,相关费用由个人承担。坦桑尼亚不仅缺医少药,而且医疗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医疗条件稍好,主要医院有穆希比利医院(Muhimbili Hospital)、阿伽汗医院(Aga Khan Hospital)等。就诊程序即挂号、检查、诊断、治疗。医院就诊的费用很高,尤其是对于外国人。阿伽汗医院是,设备设施等各方面条件较好。桑给巴尔的两家政府医院,分别是位于的Mnazi Mmoja Hospital和位于的Abdulla Mzee Hospital,有中国援坦医疗队医生,但整体医疗条件和设施仍相对落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1年坦桑尼亚全国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3.8%,平均预期寿命为65.5岁。2019年人口增长率3%,婴儿死亡率3.6%。

坦桑尼亚流行性疾病主要有等。疟疾和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伤寒是因饮食饮水感染,可在人际间传染,发病后病情发展较快。预防措施主要是防蚊叮咬、注意个人卫生,不食不洁食物,不饮生水。最严重的为,2020年约有2.6万人死于疟疾,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子叮咬。第二是,2020年艾滋病感染率(占15-49岁人口比例)为4.7%,其他还有等。

穆希比利国家医院

本土医学尖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穆希比利国家医院,该院为综合性医院,有2700多名职工,其中医生300名,护士900名,并配备了核磁共振、CT、彩超、大型自动化分析仪等大型先进设备。而其他医院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存在,尤其缺乏专科医生。该医院是国家转诊医院和大学教学医院,拥有1500个床位设施,每周接受1000至1200名门诊病人,每周接收1000至1200名住院病人。

媒体

坦桑尼亚主要刊物有英文的《每日新闻》,《公民报》,《卫报》;斯瓦希里文《自由报》、《民族主义者报》和《工人日报》。另有《快报》(每周两期)、英文周刊《商业时报》、《东非人报》、斯瓦希里语双周刊《火焰报》。

坦桑尼亚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1976年10月成立,大陆各省设有分社,有少数记者驻邻国。

坦桑尼亚电台,国家电台,建于1951年。设在达累斯萨拉姆,分别用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广播。桑给巴尔革命之声是桑给巴尔电台,建于1964年,用斯瓦希里语广播。桑给巴尔电视台是国营电视台,1973年建立,用斯瓦希里语播送节目。海岸电视网(CTN),大陆的私营电视台,1994年建立。独立电视台(ITV),私营电视台,1994年建立。上述主流报纸媒体均设有网络媒体。

科技

坦桑尼亚科技水平落后,高端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并面临人才匮乏和资金紧张等困难。坦桑尼亚政府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希望通过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决心通过引进外国科技来代替进口外国的高端产品,并鼓励外国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援助。200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在非洲的第一个技术援助中心——东非技援中心设在坦桑尼亚,负责向其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技术支持。坦桑尼亚当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外国公司参与,科研机构主要聚焦工业、能源、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

2019年,坦桑尼亚每百万居民中仅有18名研究人员,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中进行的,研发总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全国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依靠外国援助。坦桑尼亚的研究成果有限,每百万人仅有30.3篇论文发表,其中有83%是国际合作的成果,2017-2019年期间其主要科学合作伙伴是美国英国,其次是南非肯尼亚德国。2009-2019年间,坦桑尼亚居民只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并且没有授予专利。大多数机构缺乏技术转让能力,国家知识产权框架也很薄弱,政府从国内采购技术的比例很低,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有限。坦桑尼亚在培训和留住本国研究人员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人才往往被高收入国家和邻国更好的职业选择所吸引。与此同时,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从事研究工作的女性人数低于其他非洲国家,仅占该国研究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2023年,坦桑尼亚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13位,低于2019年的第97位。

坦桑尼亚是非洲多个科学网络的成员,包括非洲生物安全专业网络等。东部和中部非洲生物科学网络(BecA)是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建立的四个次区域研究中心之一,它负责管理非洲生物科学挑战基金,坦桑尼亚科学家和研究生有权向该基金申请研究金,并参加非洲生物科学中心的培训讲习班。自2014年以来,坦桑尼亚成为非洲数学科学研究所主办国之一。坦桑尼亚是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是《非洲可持续发展哈博罗内宣言》(2012年)的签署国之一。

文化事业

坦桑尼亚重视发展民族文化,大力推广斯瓦希里语,设有国家艺术委员会、国家斯语委员会、图书馆服务理事会和民间文化协会等。达累斯萨拉姆设有国立中央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等。坦桑尼亚图书馆服务委员会管理22个地区图书馆(包括1个国家中央图书馆)、19个区图书馆、2个分部图书馆。

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

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nzania,NMT)目前是由七个博物馆组成的联合体,包括达累斯萨拉姆的国家博物馆和文化宫、乡村博物馆、阿鲁沙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阿鲁沙宣言博物馆、马拉区的朱利叶斯·尼雷尔(Julius Kambarage Nyerere)纪念博物馆、以及鲁伍马地区的Maji Maji纪念博物馆和卡瓦瓦(Kawawa)纪念博物馆,目的是保存和展示与坦桑尼亚文化和自然遗产有关的所有材料。其中,达累斯萨拉姆的国家博物馆和文化宫是是坦桑尼亚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也是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的旗舰博物馆,位于沙班-罗伯特街,建于1938-1939年,1940年对外开放。自1940年起,该博物馆继承了原英国乔治五世国王博物馆的所有藏品和其他资源,目前有四个常设展览馆,包括艺术馆、历史馆、人类进化馆和岩石艺术馆,生物和人种学常设展览馆正在筹建中。同时还管理着艺术、考古、生物、人种学、历史和古生物学藏品的六个储藏室,以及重要国宝的保管室。

坦桑尼亚图书馆服务委员会

坦桑尼亚图书馆服务委员会(Tanzania Library Services Board,TLSB)是教育、科学和技术部下属的公共机构。该机构于1963年成立的,称为坦噶尼喀图书馆服务委员会。1975年,更名为坦桑尼亚图书馆服务委员会。主要目的是为所有公民提供不受任何歧视的机会,利用公共图书馆获得教育,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无知,学习和传承文化。坦桑尼亚图书馆服务委员会管理22个地区图书馆(包括1个国家中央图书馆)、19个区图书馆、2个分部图书馆。位于达累斯萨拉姆的国家中央图书馆(NCL)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为成人和儿童提供参考服务和免费借阅服务,另外还提供书目服务、书籍制作、咨询服务等。

体育

坦桑尼亚传统社会有许多古老的体育项目,如桑给巴尔的斗牛及独木舟、独桅舟比赛等。外国人和殖民者到来后,引入了新的体育运动。坦桑尼亚政府确定了大力发展足球、田径和拳击三大运动,以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体育政策。为促进全民体育,国家还推动特殊人(残障人)体育,使他们能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有三处主要体育设施,包括可容约4万—5万人的国家体育场。2005年,坦桑尼亚政府决定9月21日为全国体育日。

目前,足球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政府每个财政年度都把体育经费的50%用于发展足球,在政府的支持下,女足也变得非常流行,女性球员得以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坦桑尼亚足球协会成立于1960年,1962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1980年代,坦桑尼亚出现了一批全国有名的球队。在东中非,坦桑尼亚足球队一直名列前茅,1986年6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的东中非足球赛中,坦桑尼亚青年队荣获亚军。在西非国家杯赛上,1982—1986年连续4届获得亚军。1987年,在非洲U20青年足球锦标赛上获得亚军。2016年6月,坦桑尼亚国家足球队在国际足联排名榜中列第136位。达累斯萨拉姆最受欢迎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是非洲青年足球俱乐部(Young Africans F.C.)和辛巴足球俱乐部(Simba S.C.)。

坦桑尼亚有一批国际著名的中长跑运动员,1974年,菲尔伯特·巴伊(Filbert Bayi)在新西兰举办的运动会上夺得1500米冠军,并刷新了世界纪录。1978年,在埃德蒙顿(Edmonton)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上,吉达马斯·沙汉加(Gidamas Shahanga)获得马拉松比赛冠军。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苏莱曼·尼扬布伊(Suleiman Nyambui)在男子5000米比赛中获得亚军,这是迄今坦桑尼亚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的最好成绩。20世纪80年代,坦桑尼亚培养出一批拳击运动员,在东中非地区属于中上水平,在1987年8月于肯尼亚举行的第四届非洲运动会上,坦桑尼亚在拳击项目上获得1枚银牌、4枚铜牌。

坦桑尼亚在篮球、手球、乒乓球、橄榄球等体育项目上,也曾取得好成绩。篮球主要在军队和学校开展,哈希姆·塔比特(Hasheem Thabeet)是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的队员,他是第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NBA球员。1987年4月在内罗毕举行的中东非手球赛中,坦桑尼亚男队获得亚军,女队获得冠军。1984年以来,在中国乒乓球教练训练下,菲力克斯在1986年蒙巴萨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中获得男子单打冠军。2006年,在非洲橄榄球乙级队联赛中,坦桑尼亚队以20∶10击败尼日尔队,获得冠军。1964年,坦桑尼亚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此后,除了1976年抵制奥运会以外,坦桑尼亚没有缺席过夏季奥运会,但没参加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坦桑尼亚运动员在莫斯科奥运会上获得两枚银牌,是目前坦桑尼亚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仅有的两块奖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坦桑尼亚派出了第一支游泳队参加比赛,参赛者中包括首位女性国家队员。

环保

多数坦桑尼亚人以土地为生,依赖生活于其上的动植物。但这些资源过于稀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坦桑尼亚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水质不良、环境污染、过度砍伐等问题。全国约有60%的土地存在荒漠化,其中,中部地区的土地退化率已经超过了自然再生率。在城市,由于废水处理和泄漏,水质被污染,农村地区的水被淤泥、沉积物和土壤流失以及地表径流带来的其他污染物污染,使居民无法获得干净的水源。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流入印度洋采矿业使用危险化学品(如氰化物、汞)、固体和液体垃圾不经处理就被遗弃等,造成海洋和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也有影响。由于农业生产、用木材做燃料等,过度砍伐森林,森林逐年减少,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导致土壤侵蚀,对粮食安全也有影响。

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关律法来保护环境,生态问题被视作国家安全问题载入宪法,还包括《环境管理法》《国家环境行动计划》《国家保护区战略》《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国家防止沙漠化行动计划》等。坦桑尼亚积极与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合作,参与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濒危物种、臭氧层、湿地和气候等众多国际公约或宣言,包括《发展与环境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拉姆塞尔公约》等。

政府明令禁止保护区内的勘探行为,并严格控制公园内的旅游车辆和人数。为了严厉打击猖的盗猎行为,2016年,退休的人民国防军司令乔治·瓦伊塔拉(George W.Waitara)被总统任命为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董事长。瓦伊塔拉表示,坦桑尼亚将动用准军事力量来打击境内的盗猎。2017年,坦桑尼亚发布禁止木材和木炭出口令,打击滥砍滥伐行为。

治安

坦桑尼亚政局长期稳定,整体治安状况较好。但近年来受小型武器流入、难民增加、社会就业率低等因素影响,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治安形势有所下滑。2019年8月,在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姆万扎,3名企业员工在返回项目营地途中突遭当地劫匪持刀抢劫,其中1人受重伤,2人受轻伤。2020年4月,在坦桑尼亚基戈马省某中资企业项目营地发生歹徒持枪抢劫未遂事件,项目雇佣警察与劫匪发生激烈枪战,打死7名劫匪,另有劫匪在逃。坦桑尼亚没有反政府武装组织,但偶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2020年以来,莫桑比克北部恐怖分子多次越境袭击坦桑尼亚姆特瓦拉省。2021年8月,一名穆斯林男子在达累斯萨拉姆与警方公开对抗,枪杀3名警察和1名保安后被击毙,警方将该事件认定为恐怖袭击。当地居民,包括在坦桑尼亚的外国投资者,经当地居民委员会、警察局、内务部等相关部门审批后,可以合法持有枪支。

交通

综述

由于东非沿海贸易的原因,坦桑尼亚的交通运输发展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坦桑尼亚经济不发达,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力不充分,交通运输部门发展受挫,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坦桑尼亚的交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现有一批正在进行修复改造的设施。

坦桑尼亚交通以公路为主,全国公路总里程110674千米,暂未建设高速公路。有两大络,总长3676千米,为国内大部分地区提供客运和货运服务。海岸线720千米,围绕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三个湖区有若干沿湖码头,(Dar es salaam)、(Mtwara)等主要港口为坦桑尼亚国内、国际贸易以及周边内陆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提供服务。境内有58个机场,国内航线多由中小型飞机承担运营任务,班次频密。在当地开车上路需申请换领当地驾照,在坦桑尼亚驾车为右舵左行。坦桑尼亚境内路况不好,夜间很多路段没有路灯照明,需小心驾驶,避免车速过快或酒驾。

公路

坦桑尼亚的大部分运输是通过公路进行的,公路运输占全国货运量的75%以上,客运量的80%。全国分级公路总里程110674千米,其中主干公路12222千米,区域公路23512千米,公路12964千米,暂未建设高速公路;桑给巴尔公路总里程1261.71千米,沥青公路798.78千米。其余74940千米道路主要包括市政和区县公路及支线公路等,由南京总统府省级行政和地方政府事务部管理。

开罗的4号国际公路北接、南达赞比亚,由北至南穿越坦桑尼亚多多马市塔兰吉雷国家公园入口和伊林加之间的路段已在巴巴蒂-孔多阿-多多马-伊林加之间铺设,从阿鲁沙经莫希和莫罗戈罗到伊林加的东部路线已铺设路面,不再需要穿越更长的路段。该路线全长921千米,而阿鲁沙-多多马-伊林加路线长689千米。

坦桑尼亚部分干线是非洲东南部诸国重要的出海通道,主要包括从达市至赞比亚、的南线公路(T1);从达市至刚果的西线公路;从达市至阿鲁沙并通向肯尼亚的“东部走廊”;从坦西部维多利亚湖周边通向布隆迪、乌干达、卢旺达等国的跨国公路等。从坦南部直通埃塞俄比亚的公路及坦噶尼喀湖东岸公路已列入东非公路网建设计划。坦桑尼亚包括T1—T23、T26—T28、T31、T35—T42等多条主干道路,大部分设计时速为100千米/小时。该国中部到西部的公路网最不发达,几乎所有的公路都还没有铺设路面。首都多多马市位于四条铺面公路的十字路口,多多马环城路于2022年开工建设。达累斯萨拉姆的主要引道有2×2车道,此外,这些通道中间还有快速公交系统,偶尔会有平交路口。在达累斯萨拉姆以西,T1公路部分路段为2×3车道。不过,坦桑尼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虽然达累斯萨拉姆拥有坦桑尼亚最现代化的道路,但对于这样一个大城市来说,道路网络还很不发达。

铁路

坦桑尼亚有两大铁路网络——坦桑尼亚铁路公司(TRC)和坦赞铁路管理局(TAZARA)铁路网。坦桑尼亚铁路公司(TRC)为坦国内大部分地区提供客运和货运服务,坦赞铁路管理局(TAZARA)铁路网由中国援建,自达累斯萨拉姆向西南方向延伸1800多千米到新卡皮里姆波什,与刚果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连成铁路网络。

坦桑尼亚铁路总长3676千米,主要包括坦赞铁路和中央铁路两条铁路干线,连结大陆17个省,并与赞比亚、刚果(金)、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相连,是东非内陆国家重要的出海通道。坦赞铁路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修建而成,东起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新卡皮里姆博希,并与赞比亚既有铁路接轨,全长1860.5千米,其中坦桑尼亚境内977.2千米(达累斯萨拉姆—通杜马),赞比亚境内883.3千米(纳孔德—新卡皮里姆博希)。坦赞铁路于1970年10月开工,1975年10月23日全面建成并试运营,设计年运输能力为200万吨。1976年7月14日,项目正式移交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政府,并开始正式运营。

中央铁路于1905年修建,在英国殖民坦桑尼亚时期,初步形成了中央铁路运输网络。现中央铁路主线东起达累斯萨拉姆,西迄坦噶尼喀湖畔,辐射并联结包括布隆迪刚果、卢旺达和乌干达在内的多个内陆国家,为这一地区提供客、货运输服务。现正在运营中的中央铁路为米轨铁路,由坦桑尼亚铁路公司负责管理,全年运量约38万吨。中央铁路多路段因年久失修、硬件老化而破损严重。2018年,坦桑尼亚铁路公司与中土东非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央铁路修复协议,对窄轨铁路进行升级改造,项目于2020年4季度完工并交付,预计将大幅度提升该线路的运输能力。

航运

坦桑尼亚有优良海岸线720千米,以及位于边境线上的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目前,坦桑尼亚沿海有(Dar es salaam)、坦噶(Tanga)、(Mtwara)三大港口,其中为主要港口,另围绕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三个湖区有若干沿湖码头。

达累斯萨拉姆港

达累斯萨拉姆港(以下简称达港)是坦桑尼亚最主要的港口,设计年吞吐量为1100万吨,目前年吞吐量为1600万吨左右。港口有2000米长的码头,分布着11个深水泊位。坦桑尼亚95%以上的国际贸易都是通过达港进行的,达港还为周边赞比亚马拉维、刚果金、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等内陆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提供服务。

坦噶港

坦噶港坐落于坦桑尼亚北部海岸,靠近肯尼亚边界,是东部非洲历史最悠久的港口,港口年吞吐量为75万吨。坦噶港口主要服务坦桑尼亚北部农业地区,是联通坦噶—阿鲁沙—姆索玛—金贾港(乌干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港口拥有3个储存库,包括1个1.5万平方米带顶棚仓库和1个2.4万平方米露天堆场,最多可容纳800个标准集装箱。2019年,坦桑尼亚港务局启动了坦噶港的升级改造计划,一期为港池航道疏浚及装卸设备采购,由中国港湾实施。2023年初,疏浚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推进设备采购工作。

姆特瓦拉港

姆特瓦拉港是坦桑尼亚南部海岸的深水港口,设计年吞吐量为40万吨,但由于港口水域狭小,对进出港的船只长度限制在175米内。2017年,坦桑尼亚港务局出资,授标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联合对姆特瓦拉港进行升级改造,项目总额6300万美元。该项目已于2020年12月完工并完成移交手续。升级改造后的姆特瓦拉港年吞吐量将从4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

航空

坦桑尼亚现有机场58个、私人停机坪310个,其中国际机场3个,分别是机场、乞力马扎罗机场桑给巴尔机场;国内商用机场22个;简易跑道通用航空机场21个;达累斯萨拉姆、伊林加、、莫希、姆特瓦拉5个地区各拥有1个双跑道机场。国内航线多由中小型飞机承担运营任务,班次频密,往返于机场和市区可乘出租车。

2019年,坦桑尼亚航空旅客运送量为615.59万人次,货物运送量为25067吨。坐落于达市的朱利叶斯·尼雷尔国际机场是坦最大和最繁忙的机场,有19家航空公司在此运营,占坦桑尼亚全国航空旅客运送量70%,货物运送量80%。2019年8月1日,坦举行机场3号航站楼(国际)启用仪式,前总统马古富力出席,该航站楼耗资7约3.07亿美元,由坦桑尼亚政府出资,荷兰国际公司承建,埃及阿拉伯工程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每年可接待800万旅客,可允许11架大型飞机同时起降,使得该机场一跃成为非洲排名前十位的机场之一。

坦桑尼亚航空有限公司

坦桑尼亚航空有限公司(ATCL)前身为坦桑尼亚航空公司(ATC),成立于1977年,经营以国内航线为主、国际航线为辅。1992年,ATC实行商业化运营,开辟多条国际航线。2002年12月,更名为坦桑尼亚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TCL)。2008年,ATCL失去国际航线准航证,不再经营国际航线。2011年10月,ATCL在坦桑尼亚政府注资后恢复运营。在2016-2019年期间,政府拨专款为该公司购买了8架飞机,包括4架庞巴迪DASH8Q400、2架庞巴迪CS300、2架波音787

除ATCL外,坦桑尼亚还有两家国内航空公司,分别为精密航空公司(Precision Air)和空中旅游航空公司(Auric Air)。前者主要经营达累斯萨拉姆姆万扎—布科巴航线以及达累斯萨拉姆—桑给巴尔航线,后者主要经营各种旅游航线。

公共交通

坦桑尼亚主要城市市内公共交通以小型公共汽车为主,车况较差,但费用低廉,较方便。各主要城市有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运营,但都未装计价器,乘坐前需议价,达累斯萨拉姆等大城市道路拥堵较严重。坦桑尼亚大部分国内长途交通由几家大型客运公司承担,如Royal Coach、Scandinavian Express等,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及周边国家。

达累斯萨拉姆有一个庞大的快速公交项目,即达累斯萨拉姆快速公交系统(DART),它连接了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各个郊区。DART系统的开发共分六个阶段,由非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坦桑尼亚政府共同出资。第一阶段于2015年12月完工,2016年5月投入运营。

文化

综述

坦桑尼亚是个多民族国家,文化较为多元。饮食、习俗、服饰等都与其生活的地区有关,富有地方特色,但也融合了阿拉伯欧洲等元素,更加多元化。音乐、舞蹈、手工艺、建筑等是坦桑尼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坦桑尼亚居民重礼节、热情文明,是享誉非洲的礼仪之邦。

饮食

饮食习惯

坦桑尼亚的饮食以玉蜀黍属、大米、为主食;常吃牛、羊肉,少食猪肉、动物内脏,蔬菜较少;喝茶和咖啡;喜食芒果、香蕉、木瓜等水果。坦桑尼亚人的饮食与其生活的地区有关,以畜牧业为主的部族吃牛羊肉、喝牛奶较多,羊肉比牛肉更受欢迎;以渔业为主的部族吃鱼较多。

坦桑尼亚邻近赤道,盛产水果。当地人可以常年吃到香蕉、木瓜,其他水果有橙子、椰子、西番莲果、鳄梨等,坦桑尼亚人一般在主食后吃水果。常吃的蔬菜包括白菜、西红柿、菜花、生菜、甜辣椒和其他当地蔬菜。坦桑尼亚人特别喜欢喝茶,坦桑尼亚盛产红茶,每年喝掉的茶占本国总产量的25%—30%,主要在早上喝茶,是典型的英国口味。不少政府机关、工厂和公司工休时间免费提供茶水。坦桑尼亚是咖啡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坦桑尼亚人咖啡喝得较少,坦桑尼亚每年国内消费的咖啡仅占总产量的1.2%。坦桑尼亚大陆盛行酒文化,坦桑尼亚人喜欢喝啤酒,许多部族都会用粮食酿酒。酿酒的原料广泛,包括玉蜀黍属、小米、香蕉、木瓜等,沿海地区的人会酿椰子啤酒。在小城镇的市场上,可以买到政府允许销售的土啤酒,有些部族有平日请朋友喝酒的习惯,称为“酒会”。

特色美食

乌嗄利

乌嗄利(ugali)是东非百姓餐桌上最常吃的主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乌嗄利是用玉米面、面粉和水混合而成的粥状物,也可以用木薯面、小米面或高粱面做。用右手抓着吃,按传统,用拇指、中指和食指从大盘或大碗中抠出一小块,在自己的餐盘上连捏带揉,捏成小团团,然后蘸上自己喜欢的汁、汤或酱,也可以配上蔬菜、豆子、鱼、牛肉、鸡肉或羊肉等一起吃。

pilau

pilau是一种抓饭,用米饭配上咖喱肉桂茴香、辣椒和丁香做成。

恰巴提

恰巴提(chapati),是用面粉、水和盐为原料做成的类似面包的食品。

习俗

传统仪式

依据传统,坦桑尼亚青年人要施行割礼。割礼被视作人生一件大事,只有施行过割礼的人,才被公认已步入成年,才有娶嫁和繁衍后代的资格和能力。有一种说法是,对女子行割礼是为了让她们保持忠贞。割礼通常会造成女性健康问题,受割礼者甚至可能因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而死。因此,坦桑尼亚反对割礼,并不断加大反对女性割礼的力度,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认识到女性割礼的危害,不再让女儿接受割礼。一些未婚青年也改变了观念。割礼曾被视作少女迈入成人阶段必经的仪式,如今成年礼已经改成接受集训,向长辈们学习歌舞,了解成人应具备的传统价值观和基本责任。

服饰

前殖民时代,坦桑尼亚人穿的衣服是用树皮布和动物皮等当地可以获取的原料制成的。成人穿草裙和用树皮、动物皮制成的衣服,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到来后,传统服饰发生变化。非洲、亚洲阿拉伯欧洲元素融合,服饰多样化。现在多数坦桑尼亚人穿宽松的、体现性别特征的欧式衣服。受传统影响,坦桑尼亚人很看重穿着,衣着庄重。即使是热天,许多男人也都穿皮鞋、长裤和长袖衬衫。坦桑尼亚人出家门不穿人字拖,认为这种鞋只适合在浴室穿。

穆斯林妇女遵循伊斯兰教要求,穿从头到脚能遮盖住胳膊和腿的既长又宽松的衣服,并且戴一块只露出脸部的头巾。在官方场合,政府官员以往大多穿卡翁达装,这是一种短袖或长袖制服,也叫尼雷尔装。近年来,在官方场合,政府官员多西装革履。如果是穆斯林,则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西装。“基藤盖”(Kitenge或chitenge)和“坎嘎”(Kanga)是比较典型的妇女裙装。“基藤盖”类似马来人的纱笼裙,经常由女性围在胸间或腰上,做头上的头巾或是婴儿背带,用各种颜色、图案做装饰,布料印花用的是传统蜡染技术,许多设计是有含义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宗教和政治的设计以及传统部落图案。坎嘎”据说是桑给巴尔妇女发明的,已有大约150年的历史,原由六块手帕缝在一起制成。现在,缝制的“坎嘎”被整幅的布面代替,更绚丽多彩。标准的“坎嘎”为长方形,长1.5米、宽1米,四周有边框。中间是图案,多呈中轴对称,基本花纹分布于中轴线两侧;图案新颖别致,明快生动。

部族特有的民族服饰与生活方式有关,马赛族男人的衣服以红色为基调,据说红色可以防范野兽侵害,起到保护作用,显眼的红色也便于牧民间相互照应。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在重要庆典活动中,多数马赛人要穿红袍。

生活习俗

坦桑尼亚是享誉非洲的礼仪之邦,坦桑尼亚人热情好客,重礼节,举止文明。坦桑尼亚人平常称呼本人名+父名,而朋友之间则只称呼本人名。客人受到尊敬,通常尊称男客人为“爸爸”、女客人为“妈妈”。对长辈可按辈分关系称伯父、伯母等。在政府内或一般人之间,相互都称“恩杜古”或“恩杜古+对方名字”。民众在称呼国家领导人时,也在名字前加“恩杜古”,以示亲切和尊重。

坦桑尼亚人有敬老传统,对老年人多有关照,用敬语称呼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人讲话时声调不一样。讨论重大事情时,要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在解决矛盾、调解纠纷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长老的意见至关重要。在年长者面前,说话要恭敬,站立或坐时姿势要端庄,不可先于老年人离席。孩子若要进父母的房间,则必须敲门并询问是否可以入内。

社交习俗

传统的迎宾礼节比较特别。一是拍肚,在迎接贵宾时,习惯先拍拍自己的肚子,接着热烈鼓掌,然后再与之握手,以示“心口如一、热烈欢迎”。二是举拳,这是最高级别的礼节,行礼者高举握紧的右拳或双拳,轻轻地晃动或上下反复晃动,以示行礼者见到对方十分高兴,对对方无比爱戴与崇敬。三是尖叫,在乡间,妇女在迎接女宾时习惯围绕着客人跑圈,同时口中发出有节奏的尖叫声,以示对客人光临倍感喜悦。四是屈膝。妇女见到身份高的人士或长者,通常以屈膝的方式向对方致以崇高敬意。平时尽量避免使用左手,以保持清洁用以抓取食物。人民乐观豁达、热情好客,拜访客人通常以糖、茶等作为礼物。

坦桑尼亚人以本国食物为傲,请客时饭菜丰盛,如果客人吃光了盘子里的食物,主人就会再添。对外交往时,握手或拥抱是最常见的礼节。握手有三种形式,年轻人比较随意,先是撞下拳头,然后把你握紧着的拳头的拇指一边拍向你的胸。稍正式的先像通常人们那样握手,然后手掌向上向前滑动,抓住对方的拇指,然后再滑回原来的位置。第三种是最正式的,也是常见的握手方式。如果右手不方便,要伸出手腕或右胳膊上别的地方。

节庆

公共节假日

坦桑尼亚的公共节日主要包括元旦(1月1日)、桑给巴尔革命日(1月12日)、联合日(4月26日)、复活节(4月)、国际劳动节(5月1日)、萨巴节(7月7日,又称达市国际贸易展览会日)、农民日(8月8日)、尼雷尔日(10月14日)、独立日(12月9日)、圣诞节(12月25日)、节礼日(12月26日)、宰牲节、开斋节圣纪节等。

特色节庆

桑给巴尔革命日

桑给巴尔革命日(Zanzibar Revolutionary Day)为每年的1月12日,是为了纪念1964年1月12日,当地的非洲革命者推翻了桑给巴尔苏丹及其主要由阿拉伯人组成的政府,这一天会举行阅兵式、文化舞蹈和娱乐表演。2022年1月12日,桑给巴尔总统侯赛因·姆维尼率领数百名桑给巴尔人在温古贾岛的阿马安体育场(Amaan Stadium)举行了58周年纪念活动。

萨巴节

萨巴节(Saba Saba Day)是坦桑尼亚每年7月7日庆祝的节日,在斯瓦希里语中,“Saba Saba”意为“七七”,指的是这个节日的日期。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TANU)的成立,该政党在坦桑尼亚的形成和统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节日在坦桑尼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标志着该国走向独立的历程,以及1964年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博览会(Dar es Salaam International Trade Fair)也是这一天的庆祝活动,坦桑尼亚和中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地区的商品都会在博览会上展出。

艺术

文学

坦桑尼亚的文学主要是口头的,主要的口头文学形式包括民间故事、歌曲、诗歌、史诗、歌谣、谚语、谜语等,坦桑尼亚有120多种当地语言,都有各自的口头文学,但有记录的口头文学大部分是斯瓦希里语。由于社会变化使口头文学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也由于随着坦桑尼亚的发展而出现的口头文学贬值现象,该国的口头文学目前正在衰落。坦桑尼亚的书面文学不发达,主要原因是读书的人少,这和图书数量少、价格高、图书馆和书店不多有关。大多数坦桑尼亚文学是用斯瓦希里语口头表演或书写的,少数作品用英语出版。

坦桑尼亚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夏班·罗伯特(Sheikh Shaaban Bin Robert)、穆罕默德·赛义德·阿卜杜拉(Mahammed Said Abdalla)、阿尼塞蒂·基特雷扎(Aniceti Kitereza)、易卜拉欣·侯赛因(Ebrahim Hussein)、阿卜杜拉-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和佩尼娜·穆罕多(Penina Muhando)。1968年,彼得·帕朗尤(Peter Palangyou)出版《太阳中死亡》(Dying in the Sun),这是第一部用英语出版的坦桑尼亚小说,该书被认为是这一时期非洲写作中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阿卜杜拉-扎拉克·古尔纳

阿卜杜拉-扎拉克·古尔纳(Abdularzak Gurnah)是受到最广泛赞誉的当代作家之一。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抵达英国。他曾担任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围绕奴隶制和殖民主义情景下的认同和转移这一话题创作了9部作品,包括《离别的记忆》《朝圣之路》《天堂》《最后的礼物》等,小说《天堂》于1994年入围布克奖。古尔纳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殖民主义影响以及不同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难民命运的不妥协和同情。

音乐和舞蹈

坦桑尼亚的音乐可以分为本地音乐和外来音乐。本地音乐历史长,本土元素强,外来音乐历史短。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大量国外音乐涌入坦桑尼亚,传统音乐呈衰落之势。然而,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以及独立后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对本地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坦桑尼亚本地的传统音乐大多参与性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与舞蹈和戏剧紧密结合,与语言关系密切,打击特点明显,用手拍击,节奏感强,大量使用即兴旋律。坦桑尼亚本地的传统音乐有宫廷音乐、娱乐音乐、工作歌曲、祈祷音乐、礼仪节日音乐和葬礼音乐等。在传统乐器中,鼓居首位。鼓的大小形状各异。在乐队中,鼓手为乐队指挥。打击乐器中,自制的木琴比较重要。

由于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开展较早,所以阿拉伯地区、印度和非洲其他地区的一些音乐很早便传入坦桑尼亚,推动了坦桑尼亚音乐的发展。一种被称为“塔阿布”(Taarab)的音乐,就是当地以打击乐器为主的班图音乐吸收了阿拉伯音乐(包括印度音乐)的曲调委婉和悠扬的优点,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节奏明快的斯瓦希里音乐。这种音乐在坦桑尼亚和东非沿海地区广为流传,也在阿拉伯国家、印度和西方国家受到广泛欢迎。本地音乐和外来音乐相结合,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现代音乐。目前,在国家艺术委员会正式注册的乐队有50多个。其中,有一些流行音乐乐团,如马奇里库(Mchiriku)乐团、大篷车(Gari Kubwa)乐团和电子乐团等。

当地传统舞蹈与其他非洲舞蹈有着共同特征,舞动时全身松弛,动作欢快、有力,臀部和胸部动作较为夸张。尤其是臀部动作变化多而复杂,节奏轻快。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舞蹈的节奏和速度、情绪和气氛的变化,皆取决于鼓点的变化。坦桑尼亚的民族舞蹈分为集体舞和表演舞两种,集体舞是在重大集体活动场合,人均可即兴参加的舞蹈,最常见的形式是人少时排成横队,人多时则由多个横队组成方阵,在指挥者带领下,随着非洲鼓木琴打击乐器的强烈节奏,边舞(或边扭,或边走)边唱。表演舞则是由各个舞蹈艺术团队表演。独立以来,政府重视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在乡村地区建立舞蹈队,在城镇地区建立舞蹈艺术团。

坦桑尼亚各部族有各自的传统舞蹈,其中,苏库马族就有布戈博戈布(Bugobhogobho)舞、布齐卡(Bugika)舞、布嘎鲁(Bugalu)舞、乌戈博戈布(Ugobogobo)舞、乌切耶(Ucheye)舞和姆比那(Mbina)舞等传统舞。马孔德族有辛迪姆巴(Sindimba)舞和恩格夸舞,哈亚族有阿卡辛博(Akasimbo)舞,马赛族有拉勒尤(Laleyo)舞。

电影

坦桑尼亚的电影制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晚期,1968年成立了坦桑尼亚电影公司,管理电影的进口和发行。1971年,该公司有了制作电影的能力。公司所属的新闻电影制片厂为政府的各项活动拍摄纪录片,同时拍摄一些介绍坦桑尼亚风土人情的纪录片。90年代,公司倒闭,其间,只拍摄了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尽管坦桑尼亚电影业的历史不短,但是,制作成本高、缺少专业人员、发行不畅、缺少影院设施等因素制约了它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坦桑尼亚兴起了草根电影,面向底层,拍摄时往往采用参与式的办法,被拍摄者参与剧本的写作、拍摄和制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体新政的推行和电视台的增多,纪录片制作业有了大发展。这些纪录片主要反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末,尼日利亚的尼莱坞电影传入坦桑尼亚,由于影片反映的内容贴近坦桑尼亚的生活,受到热烈追捧,坦桑尼亚开始制作成本低廉的录像片。2002年,乔治·奥狄诺拍摄的《女朋友》大获成功,坦桑尼亚的尼莱坞由此诞生,坦桑尼亚成为非洲大陆此类电影的第二大制作基地。到2010年,每个月制作100部这样的影片,影片短到一天就可以拍完,然后制作DVD或VCD,以低廉的价格在街上出售。坦桑尼亚迷人的风光吸引了众多的影视制作人到这里拍摄真人秀节目和商业片。

坦桑尼亚比较出名的电影有《至古者》(The Ancient One,2001),是第一部标准长度的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电影,赢得众多国际大奖;《真实的处境》(The Real Situation,2007),抵抗艾滋病的题材;纪录片《热点话题》(47集、每集40分钟的系列节目),反映坦桑尼亚1995年的选举等。

美术

坦桑尼亚的两种艺术风格获得了国际认可,廷廷加画派由爱德华·赛义德·廷廷加(Edward Said Tingatinga)创立,由色彩鲜艳的珐琅油画在画布上创作而成,通常描绘人物、动物或日常生活。1972年廷廷加逝世后,其他艺术家采用并发展了他的风格,现在这种流派已成为东非最重要的面向游客的风格。历史上,坦桑尼亚接受欧洲正规艺术培训的机会有限,许多有抱负的坦桑尼亚艺术家都离开了坦桑尼亚,去追求自己的职业。

手工艺

坦桑尼亚有着人类最老的艺术品制作传统。坦桑尼亚艺术反映了文化多样性和社区社会的导向,强调生命的循环,强调生命得以生存的环境(如植物和丰收的季节)。有的工艺品用于生育、治病等仪式。许多坦桑尼亚人视生活为连续过程,象征死亡的工艺品也用于祖先或精神生活开始的象征。

手工艺类型多样,有木雕、牙雕、葫芦雕、竹编、藤编、草编、麻编、印染、皮革工艺和首饰等,最出名的是乌木雕。乌木生长期长、生命力强,其肌理细腻、耐磨防蛀、重如铸铁,经打磨后光滑明亮,是木雕难得的优质材料。用简单的工具手工制作,乌木雕造型简单,自然质朴,许多工艺品还保留着原木的痕迹。这些民间艺术家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概括简约的造型来表现原始的唯美和静谧,诠释他们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关注。

建筑

坦桑尼亚的民居建筑设计考虑夏天防晒、雨季排水、防贼防盗,波纹状屋顶可以反射日光,屋顶向下延伸以提供荫凉,高门、围墙和窗户上的铁栅栏用来防盗。城市民居多为砖石墙、铁皮顶。低收入家庭住得比较密集,有些城市民居受到欧洲风格影响。在坦桑尼亚农村,村庄大多位于农田或牧场中央,房屋大多以树枝、细棍插在地上,围成圆形,用横梁加以固定,房屋上部为伞状顶盖,整个房屋呈圆锥形。树枝和细棍表面涂上泥巴、牛粪,房顶铺上茅草。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民俗的差异,各部族住房建筑各具风格和特点。班图人的村庄往往比较大,人口也多,往往居住在土地肥沃的地区,而尼罗-哈米特人居住的村庄比较小,人口也稀少。马赛人生活在围成环形的村庄里,小型泥土房屋建在一片安全的开阔地周围,晚上将牛群和其他动物群体圈养在里面。马赛人的居住地都是暂时的,他们会选择最好的牧场和水源地进行迁移。住在沿海地区的扎拉莫人,他们的房屋为圆形或长方形,屋顶与墙壁都用皮革做成,外面铺上压平的树皮。伦迪人的房屋狭小而简朴,多以柳条为材料,建成碗状。住在隆格威地区的部族,他们的住房几乎全部用竹子搭成。查加人的“姆巴”小屋则是将许多长木棍插入地里,棍顶拢在一起捆扎牢固,使其呈圆锥形,然后用泥涂抹,再以茅根、香蕉叶盖顶。

国家标志

国旗

坦桑尼亚国旗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的旗帜组合而成。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蓝、黑、黄四色构成,左上方和右下方为绿色和蓝色的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带黄边的黑色宽条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代表土地;蓝色象征河流、湖泊和海域;黑色代表非洲人的肤色;黄色象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财富。

国徽

坦桑尼亚国徽图案的设计如下。下方的山峰象征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棉铃和咖啡等图案象征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盾形图案两侧各有一只象牙和一男一女。盾面分四部分,自上而下依次为象征自由和光明的火炬,坦桑尼亚国旗,交叉着的斧头、镰刀和长矛以及蓝白相间的波纹。底部的绶带上用斯瓦希里语写着“自由和团结”。

国歌

坦桑尼亚的国歌是《上帝保佑非洲》(斯瓦希里语:Mungu ibariki Afrika,英语:God Bless Africa),采用了东非和南部非洲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并增加了一段歌词。

歌词如下:Mungu ibariki Afrika,Wabariki viongozi wake。Hekima,umoja na amani,Hizi ni ngao zetu,Afrika na watu wake。Ibariki,Afrika,Ibariki,Afrika,Tubariki,watoto wa Afrika。Mungu ibariki Tanzania,Dumisha uhuru na umoja,wake kwa waume na watoto。Mungu,ibariki,Tanzania,na watu wake。Ibariki,Tanzania,Ibariki,Tanzania,Tubariki,Watoto wa Tanzania。

上帝保佑阿非利加洲,上帝保佑它的众领袖。祝愿非洲和它的人民,拥有才智聪明,享有统一、享有和平。祈求上帝保佑非洲,祈喜庆,上帝保佑,上帝保佑,我们祈求。上帝保佑阿非利加洲,上帝保佑坦桑尼亚,祝愿坦桑尼亚和她的儿女,拥有自由团结,直到永远。祈求上帝保佑非洲,祈喜庆,上帝保佑,上帝保佑,我们祈求。

国兽

坦桑尼亚的国兽马赛长颈鹿长颈鹿 camelopardalis tippelskirchi),它们的分布范围包括肯尼亚中部和南部以及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坦桑尼亚也是野生马赛长颈鹿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定居点的迅速增加和扩张,偷猎以及长期干旱等,导致马赛长颈鹿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数量稀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名单。

长颈鹿是一种性情温和的动物,脖子很长,代表着看得远的同时还能看到过去和现在。长颈鹿还提醒坦桑尼亚人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准备好像长颈鹿一样在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组织自己。

国花

坦桑尼亚的国花为丁香属(Syzygium aromaticum),因未开放的花蕾形状如钉子而得名。丁香代表了坦桑尼亚好客、温暖和友谊的价值观;反映了坦桑尼亚多样的文化背景,自古以来,丁香就是坦桑尼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用于传统医药和烹,其独特的香气使其成为香水和芳香油的重要成分;它也象征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坦桑尼亚曾是最大的丁香生产国之一,是坦桑尼亚重要的出口商品。丁香一直是桑给巴尔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并且是该岛的农业支柱。

国树

坦桑尼亚的国树为东非黑黄檀(Dalbergia melanoxylon),这是一种小乔木,高4-15米,树皮为灰色,枝条带刺。叶子在旱季落叶,互生,长6-22厘米,羽状复叶,有6-9片交替排列的小叶。花白色,密集簇生。果实为3-7厘米长的豆荚,内含一到两粒种子。它经常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木材之一,可用于制造乐器和高级家具。

国鸟

坦桑尼亚国鸟为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身体大部分为蓝灰色,脸部黑白相间,头顶有一顶金黄色的羽冠。喜欢生活在湿地、泛滥的草地和人造水体,但觅食时也会在其他开阔的栖息地活动,也可能因下雨而在局部地区游牧。通常可以通过它们低沉的“maaah-hem”号叫声发现群鸟。

风景名胜

综述

坦桑尼亚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坦桑尼亚三分之一国土为国家公园、动物和森林保护区,拥有7处世界遗产。非洲三大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均在边境线上,东北部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世界闻名。其他自然景观有恩格罗火山口、东非大裂谷、马尼亚拉湖等,另有桑岛奴隶城、世界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阿拉伯商人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2018年,外国游客赴坦人数达149万人次,旅游业外汇收入24.3亿美元。

重要景点

阿斯卡里纪念碑

阿斯卡里纪念碑(Askari Monument)是为了祭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英国军队的非洲阵亡士兵建造的,位于达累斯萨拉姆中心,于1927年揭幕。纪念碑的主体是“阿斯卡里”,即一个士兵的青铜雕像,雕像由英国雕塑家詹姆斯·亚历山大·史蒂文森创作完成。雕像上的士兵手持步枪,刺刀指向达累斯萨拉姆港口。雕像下面有一个基座,基座狭窄的一面上刻有用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写的献词,宽广的一面上刻有非洲士兵和英国战斗的场景。

皇宫博物馆

皇宫博物馆(The Palace Museum)位于桑给巴尔,是桑给巴尔石头城的主要历史建筑,当年是苏丹宫殿。宫殿有三层,为白色墙壁,始建于19世纪后期,供苏丹和家庭成员居住。1964年,革命后的桑给巴尔把它更名为人民宫,作为政府所在地,1994年改作展示有关桑给巴尔皇家史和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存放了桑给巴尔早期历代王储肖像和他们使用过的日常用品。

阿鲁沙国家公园

阿鲁沙国家公园(Arusha National Park)位于阿鲁沙镇东北部,面积137平方千米。距离乞力马扎罗山50千米,海拔4566米的非洲第五高峰梅鲁山高耸于公园地平线。山顶和东边坡麓属于国家公园梅鲁保护区,公园内地势和海拔落差很大,大体上沿东南—西北方向由低到高攀升,相应地垂直分布着不同气候带的动植物。公园内有草原、山地森林、沙漠淡水湖泊、野生动植物等,野生动物有狒狒、非洲草原象、野牛、长颈鹿河马猎豹、狗等。

世界遗产

孔多阿岩画遗址

孔多阿岩画遗址(Kondoa Rock-Art Sites)位于坦桑尼亚中部多多马省东非大裂谷东缘,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直立岩壁和岩洞,曾经居住在那里的人,在两千年间创作了众多岩画。现已发现整理出150多处孔多阿岩画群,其中有大量高质量、高艺术性、成系列的岩画,系统地记录了孔多阿人从狩猎生活逐渐向农牧定居生活的社会转型。部分岩画群被推测与居民的生活信仰、祭典传统和宇宙观相关。当地人现在仍保留着到其中一些岩画群前顶礼膜拜以避邪祈福的习俗。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桑给巴尔石头城

桑给巴尔石头城(Stone Town of Zanzibar)是东非地区斯瓦希里人建造的海滨商业城市的杰出范例。这里曾是探险者进入东非和中非内陆的踏脚石,这可能是“石头城”名称的由来。另一个说法是城内建筑多由珊瑚石建造,故而得名。17世纪初阿曼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立苏丹王国,留下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苏丹王宫。桑给巴尔曾是黑奴交易的地方,石头城靠东部海边的地方如今仍保留着一间年代久远的房子,人称“奴隶洞”,是当年关押奴隶的地方。

石头城现存的建筑大都建于19世纪,由于受到东非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英国文化、葡萄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石头城的建筑多种多样。以宗教建筑为例,除了清真寺外,还有基督教教堂、天主教教堂、印度教神庙等。市区西部临海一带为古老的石城区,当年桑给巴尔帝国的石头城墙、塔形堡垒和原苏丹王宫珍奇宫至今犹存。桑给巴尔石头城被列为世界100个最重要的城市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尔瓦基西瓦尼遗址和松戈姆纳拉遗址

基尔瓦基西瓦尼岛紧靠非洲大陆海岸,13—14世纪是印度洋沿岸城市与非洲海岸各地区间联系的枢纽,一直到16世纪还是印度洋沿岸的交易活动中心,基尔瓦基西瓦尼的商人从事黄金、白银、珍珠、香水、阿拉伯陶器、波斯土陶以及中国瓷器的贸易,基尔瓦基西瓦尼遗址发掘出了大批古建筑物和中国古瓷器。岛上还保存有13—16世纪的遗迹,完好如初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伊斯兰建筑蜚声海外。始建于12世纪的麦加大清真寺,是当时东非海岸地区最大的清真寺。这些遗迹和岛上几千米以南的石城遗迹,以及无人居住的长方形房屋,使这一地区成为南方的历史中心。位于松戈岛北部的松戈姆纳拉建于14世纪末,也曾是繁华的商贸中心,控制着沿印度洋地区的大部分贸易活动,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5座清真寺及多处由矮护墙围护的民居,遗址西南方有一座宫殿。1981年,基尔瓦基西瓦尼遗址和松戈姆纳拉遗址(Ruins of Kilwa Kisiwani and Ruins of Songo Mnara)被列为世界遗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